第394章 不愧是沟通外洋之地 (第3/3页)
花城》的粮库啊。”苏晨半开玩笑道。
“瞧您说的,我江弦又不是什么爱财之人,能行就行,不行就算了嘛。”
江弦一句话,又把苏晨架到了火上。
苏晨纠结半晌,想到江弦的文章给杂志带来的提升和影响力,咬咬牙。
“行了,也提三倍。”
如今翻译稿每千字8元,提三倍,那就是每千字24元了。
这个数目甚至超过了很多作家出版以后的基础稿酬加上印数稿酬。
毕竟也不是谁的印数都能像江弦那样多。
“《花城》办得好,不是没有道理的。”江弦感叹道。
就这一个稿费能继续往上提的自由,不知道能刺激到多少作家的创作激情。
江弦又和苏晨聊了会这篇稿子的内容。
苏晨听得很是专注,时不时给出一些意见和想法。
江弦也将这些建议尽数收入囊中,毕竟他脑海中那篇“先锋文学”,还是原作家年轻时的青涩之作,免不了有些缺陷要补足。
苏晨和冯小双是下午的火车,临别前江弦叮嘱道:“回去的时候把稿子带好,可别弄丢了。”
文学界里弄丢稿子的事情不算少见。
就说江弦之前抄过的《最后一个匈奴》,这的手稿就丢过。
当时都写了30万字了,原作者高建群把稿子拿给朋友让提些意见,结果过几天朋友告诉他,稿子弄丢了。
这差点逼疯了高建群。
据说还是个小偷偷得,小偷被抓了以后,说自己看着黑色皮包,以为里面装的是钱,偷来才发现是一摞摞的稿子,干脆丢进了厕所里。
后来高建群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街上堵拉粪车,看见拉粪车就要上去问问有没有见过他的稿子。
和苏晨告辞以后,江弦没有急着开始写作这篇,毕竟还有一篇《战马》没有写完。
当然了,眼下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在家里休整这么长的时间,他这名《人民文学》“预备役干部”,也是时候该去杂志社里报个到了。
戴上口罩,骑着自行车,顶着漫天黄沙跑了好几个胡同,轻车熟路的来到沙滩北街2号,《人民文学》所在的地盘。
在车棚下面停好车子,往里面走时,江弦一阵奇异。
以往来这里,要么是投稿,要么是改稿。
这一次再来,竟然已经是《人民文学》自己人的身份。
心境全然不同。
拐进垂花门,迎面撞上个头发蓬乱的男人,两人对视一眼,对方露出笑容。
“是江弦同志吧?”
“你是?”
“我叫朱伟。”
对方很自然的伸出手,“《人民文学》的责任编辑。”
“你好。”
“您今天是过来.”
“过来报道。”
江弦笑了笑,“我现在也被调来了《人民文学》,只是之前半年一直在国外学习。”
“嗷,想起来了。”
朱伟一拍大腿,“哎呀,您瞧我这记性,主要一见着您,光记着您是作家了,忘了您还有这重身份呢。”
“没事没事。”
江弦也不至于生气,“王濛主编在社里么?”
“在呢,王主编天天都在,特负责。”朱伟道。
在他的带领下,江弦来到王濛的办公室门口,敲敲门进去。
王濛正伏在案前写着什么东西,听着有人进来,便从一堆书中间抬起眼,瞧见是江弦,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笑容。
“回来了?”
“嗯。”
江弦答应一句,抽出把椅子坐下。
“美国那边怎么样?”王濛起身给他倒一杯水。
“挺好的,一切都很繁华,看得我有时候有点恨自己为什么是个作家而不是科学家,不能给祖国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百无一用是书生。”
“哈哈,精神文明建设不也是建设么?”王濛笑笑,又和江弦聊了几句美国的事情。
找了个间歇,江弦关心道:
“《人民文学》这边怎么样?一切还顺利?”
王濛愣了下,随即苦笑一声。
“任重而道远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