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怀执怨怼郭皇后【完】 (第2/3页)
求郭圣通去提点张湛,把郅恽拉拢到了太子一派中来。
不过哪怕是有了秦晴的谋划,可太子所依靠的河西辅臣集团的势力,还是越来越弱。
最大的原因,便是建武十三年,刘秀大封功臣外戚,却独独不提郭皇后一脉。连带着皇太子刘疆的河西辅臣集团也一人不封,还选择了窦融入朝,开启了之后窦氏一族权倾朝野的大门!
刘秀曾在更始帝刘玄手下做官,不过最后却自立门户,建都称帝。
而在刘秀未曾称帝之前,窦融便已是名震中原的名臣大将!
甚至可以说,若不是因为窦融太过谨慎小心,说不定也是一国之君。
窦融的七世祖为窦广国,孝文帝窦后之弟,封为章武侯。窦融高祖父自常山徙于平陵。窦融少孤,王莽时期在强弩将军王俊部下作司马,参与了镇压瞿义、赵明起义,以军功封为建武男。其妹嫁大司空王邑为小妻。全家徙居长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王莽末年,起义者蜂起。王莽遣太师王匡前往镇压,王匡请窦融为助军,与樊崇战于青、徐一带。
地皇三年,窦融复从王邑征讨刘秀,大败于昆阳,逃回长安。汉兵入关时,经王邑推荐,窦融为波水将军,引兵至新丰,企图堵截起义军西进。
王莽失败后,窦融投降更始军。在大司马赵萌部下为校尉,后被推荐出任巨鹿太守。
后据守河西。河西民俗质朴,窦融“政亦宽和”,所以,“上下相亲,晏然富殖”。
刘秀说窦融:“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显然对窦融的评价极高!且可从言语中听出他对窦融的管理才能的佩服。
所以窦融归汉实在是从根本上就打破了大汉初期的权利分割,让刘秀有了更好的掌权筹码。
而被动的郭圣通直到第二年,才终于听到了兄长的一个好消息:刘秀提拔郭况为城门校尉了。
时间越来越紧迫了,秦晴不由得更加着急的部署。
可如今郭圣通已经完全不在刘秀眼前出现,刘秀整日里都陪在阴丽华身边。再加上如今刘秀正在筹备“度田”事宜,无心后、宫中事,便更是让秦晴任务艰难起来。
最后。秦晴只能对不起郭圣通,决定让郭圣通选择是要儿女们的安全还是刘秀的宠爱。
这样做也是情不得已的,只因为怨魂郭圣通的固执实在是让秦晴这次的任务变得难以完成。
爱之深恨之切。若不是郭圣通爱了刘秀一辈子,她也不会那么在意刘秀说她“怀执怨怼”。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郭圣通不再爱刘秀,从根本上阻拦郭圣通还爱着刘秀……
既然秦晴打定主意做了坏人,便开始一面在郭圣通的梦境中,“预告”她关于儿子们被刘秀嫌弃,后来个个没有好结局的场景……
这样果然让郭圣通开始担惊受怕,生怕刘秀因为迁怒她,而不好好对待她的儿女们。
害怕的结果是很明显的,郭圣通之后一年时间里,再也不主动提及刘秀。真的要提他,也总是忧心忡忡。不愿再和他扯上关系的日子。
从人的本能来说,血缘关系才是最为亲近的。所以五个子女和一个刘秀一对比,郭圣通毫不例外的选择了五个子女。并最终在秦晴的劝说下,决定等儿子们封王之后,便离开刘秀这个不喜爱她的皇帝,免得又拖累孩子们被刘秀迫害了去!
而刘秀这边,秦晴眼看着刘秀在建武十五年又为阴氏和母族樊氏增封,却不封郭况,不由得庆幸她现在用几个子女转移了郭圣通的注意力。
不然,只怕郭圣通又逃不掉前世被别人说她怨恨不满的结果。
而随着刘秀户口普查和奴婢制度,已经即将启动的“度田”计划的准备工作渐渐展开,郡国大姓豪族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武力反抗,表达自己的不满,自然被有准备的刘秀剪除!
这期间,秦晴自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对刘秀做。
她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冒险将怨魂郭圣通的记忆中,关于前世郭圣通几个子女死时的惨状的那些场景,都复制进了刘秀的梦境……
刘秀原本就被国内的豪族们气得吐血,想着他做这么多,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子孙绵延下去。若是最后真如同梦境中那般,儿子们个个都没好结局。那么他现在如此努力又有什么意义?
他不得不慎重的开始思考关于他死后,儿子们的生存问题。
在他的印象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