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斗争开始 (第2/3页)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里或许是正确的,毕竟任何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并没有支持国家发展或改善民生的义务,而整个市场自然也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所定出来的价格也是高于生产成本的,以确保企业及其背后的资产阶级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所谓劳动生产分配比例是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调节的,只有按照所谓的价值规律来进行生产和市场规划,才能让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但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里,价值规律是不是调节各个生产部门间劳动分配比例的准则呢?这样的理论是否正确的呢?
对此,历史上斯大林在1951年就已经在自己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里给出了答案,“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没有用全力优先发展最能赢利的轻工业,而去发展往往赢利较少有时甚至不能赢利的重工业。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不关闭那些暂时还不能赢利而且工人的劳动在其中不能产生所谓应有效果的重工业企业,也不开设确实能赢利而且工人的劳动在其中能产生所谓巨大效果的轻工业的新企业。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不依据仿佛调节着各个生产部门间劳动分配的所谓比例的价值规律,把工人从那些对国民经济很需要但赢利很少的企业调到更能赢利的企业中去。”
然而,沃兹涅先斯基并不是这样想,就连他在历史上的其中一个政敌赫鲁晓夫也在有关“价值规律”的问题上的观点与沃兹涅先斯基保持着高度一致。
历史上,到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的政府便开始为沃兹涅先斯基翻案,并且开始将沃兹涅先斯基的一些构思付诸实行,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让苏联的经济和市场更加符合所谓的“价值规律”。
这一系列的政策,被后人称之为“修正主义政策”,而赫鲁晓夫自然也被标签为“修正主义者”,从此苏联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
到了后来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党政高层不但没有让苏联经济重回正轨,反而还继续加大修正主义改革的步伐,使苏联沦为一个披着社会主义外皮的资本主义国家(准确来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或国有资本主义),苏联的经济从此陷入了“停滞”状态,不再有斯大林时代的高速增长。一连串脱离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政策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斯大林一直都很忌惮这种“修正主义观念”的存在,但这一次,他并没有急着对沃兹涅先斯基等人动手,而是选择静观其变,等更多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