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君臣相信亦相知! (第2/3页)
本不值一提。
至于脸面?
不会有人天真的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学术之争吧?
若是古文学派成为了官学,那么今文学派士族之中为首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士族便会瞬间衰败,沦落为古文学派士族案板上的肥肉,被一点点分食殆尽,最终今文学派士族免不了破家灭门的终局。
尽管按照士族间的规矩,都会给对方留个血脉,再凭借着学识的传承,几代以后未必不能复起。
可若是官学变成了古文学派,今文学派士族又如何复起?
是抛弃家学还是沉沦民间?
反正身为古文学派士人的卢植很明白,若是易地而处,他们古文学派肯定会答应太子的条件,哪怕代价是更改经义。
良久,卢植缓缓开口道:“殿下想要什么?”
“慈明公入仕,出任太子少傅。”
卢植一怔,“不可能”三个字下意识就要脱口而出。
荀爽靠拒绝三公九卿征辟花大半辈子养出来的名望,才能成为如今的士人领袖。
后汉士人以拒绝做官为荣,以成为隐士为荣,即便想当官,也要三辞三让,若是直接接受就会为人不耻和诟病。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矩,比如弟弟不能在兄长之前做官,袁隗当年曾在新婚之夜跟妻子调侃老丈人马融“弟先兄举,世以为笑”。
甚至汝南名士封观因为自己兄长没有做官,在接到征辟令后直接假装中风使得他口不能言,就连家里着火了都强忍着不说,只是慢慢地走出屋子避火。
而荀爽则是以自身养望成为士人领袖,直接为整个颍川荀氏在朝堂和地方打开了门路,若是年近耳顺之年的荀爽接受刘辩征辟,定会为士人耻笑,讥讽他“晚节不保”。
“孤闻慈明公有一幼女,聪敏有才艺。”刘辩的话点到为止。
卢植身躯微颤,瞪大了眼睛看向刘辩。
有汉一朝,外戚的出身普遍不高。
若非出身低微,谁会成为皇帝的那把刀来制衡士人?
另一方面,也是提防又一位女主干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