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第2/3页)
作为与杨赐、袁隗和张济三人的利益绑定在一块的士人,谁又会去反对?
九卿也不会反对,能当上三公的基本上都没多少年的活头,熬死这帮老头就是他们上位了,早晚他们也是受益者。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辨经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各家利益罢了。
但这场戏不能只是刘辩一个人唱独角戏,回到席位上坐下的刘辩将目光投向了三公。
孤承认了你们是天下士人的道德标榜,也保住了你们的三公之位,还在这儿装聋作哑不表态?
孤请你们吃了两碗的粉,只收你们一碗的钱,怎么,连一碗的钱都不愿意给?
“太子所言甚是!”
作为三公却地位最不稳固的张济第一个认同了太子的观点,他本就利益至上之人,否则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宦官靠拢。
再者,如今张济在士人圈子里的狼藉声名,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盖升?
太子当权,若不投向太子,他别说三公了,将来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都犹未可知。
而在张济的表态下,司空府属官以及张济的门生故吏也纷纷附和。
杨赐与袁隗对视一眼,点了点头,也不再犹豫。
“太子所言甚是!”
开玩笑,拿了太子的好处却不办事,以这位“霸类世宗”的太子殿下的脾性,你猜猜这位“谋同孝文”的太子会不会哪天也让你明白什么叫“狱吏之贵”?
“太子所言甚是!”
而随着三公表态,九卿顺势附议,其余二千石官员也纷纷附和,被孝武帝尊崇的“天人感应论”竟真被刘辩一脚踢下了高台。
这之后的具体救灾事宜自然无需刘辩去操心了,如果事事都要他操心,还要文武百官作甚?
自有尚书台在散朝后去与大司农曹嵩以及少府田芬商议,拿出一个具体的救灾章程。
随着朝会的解散,百官也各自散去。
三公与尚书台的一众官员穿上各自的鞋履,准备直奔尚书台商议救灾事宜,这时一名身穿中常侍服饰的中年人径至卢植身旁。
“卢尚书,殿下有请。”
卢植回头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