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雒水在此,孤不食言! (第2/3页)
然而蔡邕心中也是有着一笔账的,荀爽这位“好友”,在他落难后可未曾为他说过一句话,甚至都未曾派人来问候过他一声。
“来,上车,随孤回东宫,孤还有许多事要向慈明公和伯喈公请教。”
刘辩一手推着一人,将两人推向他的太子乘舆,无论二人如何推辞,他都不肯罢休。
最终在刘辩的强力要求下,荀爽和蔡邕方才上了乘舆,与他同坐一车。
由太子仆董昭赶车,太子洗马陈琳、牵招与太子府卫士高声呼喊,告知全城太子亲至城门迎荀爽与蔡邕乘太子乘舆入城之事,还特地在雒阳城内兜了个大圈,颇有些像是钓鱼佬钓到大鱼时的场景,整整一个半时辰才晃晃悠悠地将乘舆驶入了东宫。
而后刘辩正式拜荀爽为太子少傅和尚书,拜蔡邕为徐州刺史,假节,监察徐州大小官吏,又赐了两座府邸给荀爽和蔡邕,并在两座府邸中早已安排好仆从、侍女,衣食起居无所遗漏,蔡邕更是惊喜地发现羊续帮自己抚养的两个女儿也早已在太子安排的府邸中等候。
安顿好这两位海内名士之后,刘辩这才疲惫地回到了永安宫。
“文和,此次差事做得不错,有何想要的赏赐尽管提。”
刘辩的心情很好,不仅仅是收获了这两位海内名士的效忠,更是因为这番对荀爽和蔡邕的礼遇,使得他仁厚贤德的名声进一步得到了传颂。
而其中便有贾诩的功劳。
绣衣使者是孝武帝所设,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
在孝武帝时期,绣衣使者的权力不可谓不滔天,有“讨奸”、“治狱”、“捕盗”之权,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之事,甚至就连戾太子刘据都被绣衣使者逼得不得不造反。
到了光武帝时期,绣衣使者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只剩下了“捕盗”之权,到了刘宏手中,由于十常侍的存在,绣衣使者直接被废除了。
当然,也并非当真是废除了。
应该说刘宏将绣衣使者在名义上全部废除,却交给了十常侍之首的张让和赵忠手中,令他们监察地方。
这批人手在张让和赵忠投效刘辩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