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济民堂 (第2/3页)
与他一起的三名学徒,分别为王盼、张立民、蒋茗。
院子里到处都是还未处理的草药,李默搬来板凳,坐在了王盼身边。
这是一个比李默矮了半头的小胖子,皮肤粉嫩,一看就是镇上的人,从小没吃过苦,此刻他的两个眼睛虽然一眨不眨地看着张大夫,但李默却知道,他早已神游天外。
张大夫取来一株草药,开始讲解起来。
“此乃靛花,又名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之功效,胃寒者慎用……”
张大夫手持青黛一口气说了几分钟,李默等人不断记下。
“但医药之理,不可死记硬背,还需望闻问切后对症下药,一会儿下课后,你们还需结合《伤寒杂病》、《本草经》、《丹溪心法》、《瘟疫论》等医书里提及的诸多要素,与其他药方的病理融会贯通,月中时我要进行考核,接下来这株药,名为半夏……”
这两年多来,张大夫不仅讲述药理,还教书育人,李默便是在这里学会的识文写字。
张大夫一口气讲述了九株草药的药理后,李默遇到了几个生僻字,心中默默记下,决定抽时间向他人请教。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下午酉时。
黄昏酉时,被称为夕时,乃是中原各国的忌时。
在此时间段内,是休息的时间,要放下一切事物,归家专心哺食,避免暴露在夕阳下,即使有事在外,迫不得已外出,也要尽量打伞,或者在阴影下休息。
下课后,李默回到偏房,打开母亲为他准备的荷包杂饭,又打开了肉酱罐子,王盼则拿出了鱼干和白米饭,两人坐在一起分享。
“李默,你娘做的肉酱可真好吃。”
小胖子吃得不亦乐乎。
但李默却知道,对方家里可要比自己家富裕多了,这些鱼干不知道用了多少盐,王盼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至于张立民、蒋茗二人,一个是巡捕房张管事儿子,似乎和张大夫有些关系,算是远房亲戚,另一个是五松山大户人家子嗣,都是托关系进来的,相较于李默、王盼的粗布麻衣,两人穿的都是缎布织衣,双方一般是各玩各的。
从街道上买了几个肉包子回来的张立民,朝蒋茗笑着道:“这次回去,我阿爸给我说了一门亲事,是石寨的女孩儿。”
镇上的肉包子要三文钱一个,张立民这一顿饭就花费了三十文钱,李默有些羡慕。
而对方的话同样吸引李默、王盼,两人不由得望去。
“怎么样?”
蒋茗闻言,好奇地追问道。
张立民坐在床边,拿起一个肉包子塞进嘴里,摇头道:“石寨那边太阳大,姑娘的皮肤都太黑,我看了,不喜欢。”
在两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李默不由得想到了赵思蔓,想象着将她娶回家作为自己媳妇的场景,顿时兴奋一笑,在心中激励自己要努力,不能偷懒,于是他在吃完哺食后,便拿起《本草经》结合张大夫所说的知识,开始研究起药理、药性。
同样吃饱的王盼,则是一个后仰,倒在了床上,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蒋茗注意到李默的举动,朝着张立民眼神示意,似乎有嘲讽意味,张立民则是不加掩饰地嗤笑,念了一声书呆子,然后朝蒋茗道:“月中才考核,过几天再背也不迟,我们出去转转?”
“走。”
两人结伴离开了济民堂。
被张立民、蒋茗取笑为书呆子,李默并不生气。
他来济民堂已经两年有余,济民堂每月都会有两次考核,然而每次挨打次数最多的,不是他就是王盼。
王盼倒还好,至少他是真的不用功,挨打也不冤。
但李默偏偏整天一副努力用功的样子,然而一到考核的时候就掉链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