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余波独涌 (第3/3页)
边摆着佩刀,在迦罗身边端坐一夜。
第二天,李辰遇刺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长安,一时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巨石,掀起了轩然大波。宇文泰闻报拍案大怒,立即上奏大统帝,使蔡佑调军入长安,全城大索,搜捕凶嫌。刚刚经历内乱的长安城,气氛顿时又紧张了起来。而朝臣们则议论纷纷,大家不约而同地将李辰被刺和前几天遭人弹劾的事联系了起来。因此朝堂上的风向也悄然起了变化。原本李辰被人弹劾,大家都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河阴大战,举国大败,人人灰头土脸,只有你李天行光彩四射,建立奇功。你让大家情何以堪。让你出风头,看看,倒霉了吧。但是李辰遇刺的消息一经传出,却使大家有了同仇敌忾之心。如果你能抓住李辰的把柄,光明正大地收拾他,大家什么也不会说,就当是看风景。但是使用刺杀政敌这种见不得光的手段,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这完全坏了朝堂上政争的规矩。很多人立刻就联想到当初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暗杀的故事,那对武川军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堪回首的一幕。所以大家对搞暗杀这一套小人行径无不切齿痛恨。另外,西魏统治集团的核心还是武川为首的鲜卑六镇军事集团。他们和讲门阀的汉族以及汉化了的鲜卑贵族不同,还是主要依靠军功来获得地位。不管怎么讲,李辰是这次河阴之战中功劳最大的一个。如果这么大功劳的人这次最终是如此结局,那么算是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今后谁还能够靠战功来获得晋升?这无疑就侵犯到了整个鲜卑军事集团的根本利益。你们搞政争,谋取最高权力没关系,但是要是坏了规矩,断了大家升官发财的路,那谁也不答应。
李辰府上的情形和前几天倒了一个个。从原本的门可罗雀立刻变成门庭若市。宇文导率宇文氏诸子侄先后登门慰问,甚至与李辰平素有隙的宇文护也来了。接着贺拔胜、独孤如愿、于谨等地位显赫的大将与窦炽等当初被李辰解救的将领们也纷纷登门。杨忠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住在李府上不走了,口口声声天行兄的事就是我的事。
军中将领们的这种姿态,无疑代表了军中对这一事件的立场。立即对朝堂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不日,那个上书弹劾李辰的官员以“捕风捉影、构陷大臣“的罪名遭到贬斥,阖家远徙边州。
几乎所有的大臣骤闻此事,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处置来得不仅快,而且狠。上午才发的诏令,下午那名官员全家男女老幼几十口就被押解上路。那个时代全家远徙边州,跋涉千里,一路上山穷水恶,还有盗匪出没,这简直就是将一家人往死路上送。这可是极少有的严厉处置。
甚至李辰对此也感到极其意外。要知道这个人如果没有靠山或受到指令,是决不会轻易出面弹劾自己的。他这次这么快就被处置,应该是被当作弃子了。李辰对这个人没有什么痛恨,反而有些同情。因此,当他的一些手下悄悄请示要不要装扮成盗匪,寻机将那人全家于半路劫杀时,被他态度坚决的拒绝了。
翌日,宇文泰上奏称太傅梁景睿于大军东征之时,称疾不出,却暗通叛匪赵青雀,煽动长安之乱,请诛。大统帝下令诛杀梁景睿。
随后,太师、大将军兼录尚书事念贤,因在河阴之战中“不战而退”,除都督秦滑原泾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怡峰因在河阴之战中先退,为全军溃败之原,出为都督东西北三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
一场损失数万将士,几乎震动国本的大败,最终责任的追究,就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悄然收场。
不久,李辰因河阴之战中的的功绩,得授大都督,加开府,领侍中,晋爵世袭金城郡开国公,赏绢万端,并荫一子为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