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流水无痕 (第2/3页)
唯有大河奔流向前,毫不停歇,永无反顾。
可李辰却忘不了。
他无法忘记和他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华部军将士们,面对优势敌人,面对当世无双的东魏重骑的反复冲击,就在他的眼前舍生忘死地战斗,至死无人后退一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敌军死死挡在山口,挽救了整个战局和数以千记的友军。这是他最深的伤痛,也是他最大的骄傲。
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却让他感到出离的愤怒。
先是自己莫名遭人人弹劾,华部军也被污名。虽然上书之人最后被贬斥出京,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那人不过是个权利斗争的牺牲品,被人拿来作了利益交换。却没有人对李辰受弹劾事件的本身做任何解释,也没有人出来洗涮强加在华部军身上的污名。在整个事件中李辰看似毫发未伤,却实质上是最大的受害者。虽然李辰最后得到了晋大都督,加开府,领侍中,赏绢万段,并荫一子为侯的封赏。可那是自己拿命换来的。相比较之下,杨忠也受封大都督,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地位已经与李辰相差无几。华部军的牺牲和功绩与最后的奖赏根本不成比例。更为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宇文泰面带尴尬地告诉他,因为国库里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绢帛,所以给自己万段丝绢的赏赐将分期二十年给付,每年五百段。李辰气的不是自己的封赏少了,他气的是华部军的血战和功绩遭到了漠视!还有就是自己公然在长安城内遭到了刺杀。若不是手下费也头近卫舍身相救,自己恐怕性命不保。李辰忘不了替他挡下必杀一箭的卫士,就那样满身鲜血的在自己怀中死去。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可刺客迟迟没有落网。也无从查起究竟是何人所为。李辰倒不会怀疑自己的老朋友蔡佑不出力,只是觉得此事背后必定有蹊跷。最令李辰感到愤怒的,是对责任者的处理。此次大战,举国而出,结果遭受惨败。损失精兵数万,将领四百多员,还引发关中的叛乱,西魏朝廷几乎倾覆。如此大败,最后只处理了念贤、怡峰两人,还只是轻飘飘地出为都督四州或三州诸军事,刺史。李辰虽然明白这也是为了平衡朝堂、稳定政局的需要,但他心里还是无法接受对导致战败的责任人只是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罚。特别是此战最先弃军而逃,导致西魏全军崩溃的左军主将赵贵,却未受到任何的处分。“如此赏罚不明,今后谁还会拼死力战?那些率先逃跑者不受惩罚,下次他们依然还会如此!”李辰心中不禁怒气翻腾。为了权力斗争,混淆基本的是非对错,或一味庇护,或党同伐异,是对英勇牺牲的将士的亵渎,也是他本人绝对不能接受的
“可惜了那些忠勇的将士的牺牲!”李辰喟然长叹。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西魏朝堂上下,似乎没有人对此次大败认真地进行反省,没有人意识到西魏与东魏之间巨大的实力差异才是战败的根源。而是一味地强调战场上的偶然因素,譬如杨忠就不止一次地对自己提到,如果他能早一步夺下河桥,那么整个战役的结果将彻底改变。“事若如此,如举国再战,只恐又是一场大败!”李辰一时忧心忡忡。今夜月冷露浓,星河寥廓。李辰在庭中伫立良久,不觉心潮起伏,思绪飞扬。自己前世做个小小的公务员,就如同是身在一张巨大的网当中,处处受制,不得不忍气吞声。穿越到了古代,虽说通过自己的奋斗已至高位,但同样也要面对不公与挚肘。人生的境遇竟没有太多的不同。李辰一时只觉秋风萧索,心情寥落。他不禁仰天而叹,“何日但得青山与白云,方展我怀抱!”却说李辰一夕未眠,直到黎明时分方才转回房内。天亮以后,几个下人进来伺候李辰洗漱,一个侍女捧了一只盛了温水的铜盆,形若海棠盛开。另一侍女则小心地试了试水温,然后将一块丝巾浸了水,躬身递到李辰手中。“请郎君净面!”这几个侍女都是跟迦罗陪嫁过来的。迦罗见李辰身边无人服侍,便专门挑了几个送过来。李辰凡事亲力亲为惯了,但是这是迦罗的好意,也怕她再有什么误会,也就收下了。只是让她们替自己做些杂事。李辰点点头示意感谢,接过面巾覆在脸上,温热湿润的感觉让他紧绷的皮肤松弛下来,不觉精神为之一振,整夜未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