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玄幻阁手机版

wap.xuanyge.org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试论五代前期幽州的军事与战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试论五代前期幽州的军事与战争 (第3/3页)

马大元帅,略地蓟北。

    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契丹天赞二年)

    二月,契丹攻幽州,抄掠而退。

    闰四月,契丹犯幽州,至易、定而还。

    924年(后唐同光二年契丹天赞三年)

    正月,契丹扰幽州,至瓦桥关。攻陷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地。

    九月,幽州言契丹入寇。

    925年(后唐同光三年契丹天赞四年)

    春正月,契丹寇幽州。

    二月,李嗣源在涿州生擒契丹首领30人。

    926年(后唐天成元年契丹天显元年)

    八月,幽州言契丹寇边,命齐州防御使安审通将兵御之。

    928年(后唐天成三年契丹天显三年)

    七月契丹攻定州,北逃入幽州境。

    八月,赵德钧遣牙将武从谏生擒惕隐等数百人。

    [说明:上表根据《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和《辽史》所作。]

    从上表可以看出契丹对幽州几乎每年必犯,而且多是在夏秋之交或初春时节南下。其原因显然是契丹为过冬储备足够粮草,赶在中原粮食收获时节抢掠;而寒冬过后物资匮乏,又急需补给,所以再次出兵。赵德钧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抵御契丹的骚扰。一方面,为保证军粮的正常供给,征发河北地区民夫修筑运河,“开王马口至游口,以通水运凡二百里”[22],此举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在阎沟、潞河、三河县修筑城池,派驻军队,保证运粮线的安全。三座城池,都位于要害之地,加强了幽州同蓟州、涿州等城市的联系。通过赵德钧的这些举措,幽州地区有了短暂的安宁,“由是幽、蓟之人,始得耕牧,而输饷可通。德光乃西徙横帐居捺剌泊,出寇云、朔之间。”[23]鉴于此,后唐明宗也加强了云朔地区的防御力量,派石敬瑭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此举虽对契丹有所防范,但同时为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创造了条件。

    作者:al_shin2007-3-2113:47回复此发言

    --------------------------------------------------------------------------------

    6

    赵德钧本人也因镇守有功而加官进爵,“德钧镇幽州凡十余年,甚有善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24]在军事防范契丹的同时,赵德钧不同于以往的卢龙节度使,他也尽量同契丹改善关系,以达到双方修好。931年(契丹天显六年),耶律德光“遣人以诏赐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25]。第二年,赵德钧遂遣人进时果于契丹。“盖德钧久在边境,尝与契丹通好也。”[26]由此看来,赵德钧管理幽州一方面加强了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同契丹有所联系,这为将来他起兵叛唐投靠契丹埋下了伏笔。?

    936年(清泰三年,契丹天显十一年)五月,后唐末帝恐握有重兵的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石敬瑭联合契丹谋反,命其徙镇郓州。石敬瑭拒命,借端起兵晋阳今太原南晋源镇反唐,同时遣使求救于契丹,“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27],得到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的应允支援。闰十一月,石敬瑭与耶律德光挥师南下,赵德钧父子降契丹。二十六日,末帝**,后唐灭亡。

    石敬瑭称帝后,立即兑现之前向契丹所许下的承诺,将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割让给契丹。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江山社稷的安危。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历史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即所谓的内长城。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石敬瑭割让十六州,将北边险要之地拱手让与契丹,造成契丹统治者南扰的有利条件,从此中原王朝在与契丹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又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改幽州为南京,升为陪都就是最好的证明。契丹扼守住幽云十六州这片险要之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北方,频频向中原发起进攻,成为中原王朝长期的心头大患。

    有鉴于此,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中原后周、北宋王朝几次北伐欲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幽州也由原来北方的军事重镇,一跃成为辽朝的政治陪都、军事前哨和物资战备基地,这标志着其城市地位的上升。

    五、余论

    综上所述,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的军事与战争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地方割据势力的称霸战争、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夺战争交织混合。朱温据守黄河中下游诸多藩镇,灭唐称帝,建立后梁;晋王李存?控制河东地区;刘守光僭越称帝成为幽燕地区统治者;东北少数民族契丹崛起,对中原虎视眈眈;幽州遂成为争夺对象,战争在几方势力之间展开。

    2.在幽州的数次战争中,将士倒戈骑墙现象频繁。刘守光囚父杀兄时,大将王思同、李承约“自以握兵在外,心不自安”[28],遂投降晋王;晋军攻打幽州周边城池时,众多首领纷纷投降,如蓟州守将成行言、居庸关使胡令?、武州刺史高行?等。契丹攻打幽州时,晋军将领卢文进投降契丹,复又领兵归降后唐,而后再叛逃亡契丹;赵德钧原在刘守文手下,而后投靠刘守光,李存?灭燕时投降晋,任幽州节度使时,又刻意与契丹通好,石敬瑭反唐后,他最终投降了契丹。总之,五代时期不单单是幽州也包括其他地区,由于局势混乱,战争频繁,导致军心不稳,地方将领为保存自身实力,倒戈骑墙之风颇盛。

    3.契丹族日益强大,南下中原攻城略地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幽州首当其冲。尽管在与中原政权的争战中,契丹军队多次被击败,但契丹统治者却始终不放弃争夺中原的政治企图。依靠汉族士人韩延徽等人的协助,采用“远交近攻”、“以汉制汉”的策略,刘守光父子统治幽州时期,契丹与河东的李克用结盟;晋灭燕后,契丹收留晋叛将卢文进反攻幽州;待石敬瑭叛唐则趁火打劫最终占据幽州等地。

    作者:al_shin2007-3-2113:47回复此发言

    --------------------------------------------------------------------------------

    7

    4.后唐政权对于北方军事重镇的管理疏忽,促成了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并导致了政权的瓦解。在选派大将镇守幽云防御契丹的同时,忽略了对守将的监督,一是石敬瑭的阴谋异志起兵叛唐,二是赵德钧父子在关键时刻的叛变。因此,中原政权在任命重臣抵御北方契丹侵扰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守将的监督,否则在动荡不安人心散乱的战争时期,极易发生将领借助契丹势力谋反之事。

    5.五代时期北方地区的战争中,大规模的骑兵作战突出,军马需要量极大。北方出现大批骁勇善战的骑将,例如周德威、李嗣源、史建瑭等。契丹骑兵也十分彪悍,攻幽州时一次就出动大军30万,数量庞大。战争频繁,战马损失严重,因此对战马的牧养、征用和向少数民族换购现象普遍。例如李存矩为支持晋王与梁军作战,在河北幽州等地征马,募兵数千人,强迫百姓以十头牛换一匹马从军。

    总之,五代前期的30年间,幽州地区虽几经易手,从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到后唐李存?,但都是控制在中原政权范围内,北方强大的割据势力争相控制此地,妄图称霸整个北方,因而战争频繁不断。石敬瑭叛唐称帝以后,将幽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幽州成为契丹陪都南京,揭开了其通向首都之路的序幕。由此中原王朝在失去幽云等北方屏障后,也随之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收复战争。

    [1]《新唐书》卷50《兵志》载:“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2]参见《新五代史》卷33《王思同传》;《旧五代史》卷九十《李承约传》。

    [3]《旧五代史》卷135《刘守光传》。

    [4]《旧五代史》卷27《庄宗纪一》。

    [5]《资治通鉴》卷268“后梁乾化元年”。

    [6]《资治通鉴》卷268“后梁乾化元年”。后世为避免与安禄山“大燕”混淆,史称刘守光建立的大燕为“中燕”。

    [7]907年(后梁开平元年)五月至二年五月,后梁军攻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被晋王军击败。910年十二月至第二年正月,李存勖率军出援河北赵王王?,于柏乡今河北柏乡西南击败后梁军。

    [8]《资治通鉴》卷268“后梁乾化二年”。

    [9]《旧五代史》卷28《庄宗纪二》及《册府元龟》卷八均作“羊头冈”,而《资治通鉴》卷268及《册府元龟》卷347作“龙头冈”。按:《水经注疏》卷12“圣水”记载有“羊头阜”,杨守敬按语:“《房山县志》:羊头冈在县北六里。”今房山旧县城北仍有“羊头岗”地名。此处依《旧五代史》说。

    [10][11]《资治通鉴》卷268“后梁乾化二年”。

    [12]《旧五代史》卷28《庄宗纪二》。

    [13]《资治通鉴》卷268“后梁乾化三年”。

    [14][15][16]《资治通鉴》卷269“后梁贞明三年”。

    [17]《旧五代史》卷97《卢文进传》。

    [18][19]《资治通鉴》卷269“后梁贞明三年”。

    [20][21]《资治通鉴》卷270“后梁贞明三年”。

    [22]《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按:王马口,今河北省安次县王玛口村,游口在今河北省信安镇。

    [23]《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

    [24][25][26]《旧五代史》卷98《赵德钧传》。

    [27]《资治通鉴》卷280“后晋天福元年”。

    [28]《旧五代史》卷90《李承约传》。

上一页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