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一石二鸟(下) (第2/3页)
。让他出这个头,并无此必要,即便是要示好于士绅,也该换个人来做才好。”
“黄恩厚家里的奴婢难道也闹事了?”
“比那严重多了,他的内织染局被机工占了,神帛堂那边也差不多。黄恩厚现在跑到锦衣卫衙门里躲着,倒不至于像冯邦宁一样等人来救,但是出了这么大的事,责任肯定跑不掉,杨家想拿他当靠山没指望了。”
“内织染局被夺了,官府还不发兵帮他夺回来?”
陈锡章苦笑一声,“他也想让官府发兵,可是现在江宁的衙门虽多,肯发兵趟混水的可没几个。各位带兵官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当兵的也被鼓动而发生兵变,约束部下尚且不及,抽不出多少兵力。再说内织染局那地方,也没谁愿意去。那里放的都是绸缎,帐簿又向来在黄恩厚手里管着。以黄恩厚的为人来看,这时候出兵平乱,转过头来他便要把亏空的绸缎布匹算在官兵头上,受累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人肯做的。所以只要他不死就好了,出兵的事没人会做。再说现在想出兵,也要有兵可出才行啊。”
整个城里的奴仆数量远比兵马司的人多,他们一起闹事,官军大有顾此失彼之忧,再者先救哪里后救哪里,也不是官兵能做决断的事,一切都要听从上级安排。作为这些官兵的上级,所考虑的事,却又不是剿灭叛乱恢复秩序那么简单。
既要考虑黄恩厚的面子,也得考虑士绅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的前途。眼下是要兵的地方多,兵力严重匮乏,所有人不可能都得救,注定有些人要被牺牲掉,财物或是家眷要受损失。
从道理上看营救的优先级怎么也是黄恩厚为最高,可是从实际角度出发,黄恩厚又只是个阉人,跟地方行政帮助不大。地方施政靠的还是士绅支持,这个时候不派兵先救这些人而是先救个阉人,将来地方的行政工作就难开展。
再说这年月的官兵,纪律并不值得信任,内织染局那种地方,放的全是绸缎,还有可能有存银。官兵到了那种地方,本来就难保证秋毫无犯,再加上黄恩厚的为人,自然就没人愿意找麻烦。其实就连救士绅也是一样,范进是有魏国公府的关系,能管住五城兵马司的巡兵,一般衙门没这种能力约束部下,没法保证士兵到了大户家里不烧杀抢掠。被奴仆抢了那些士绅没地方说理,如果被官兵抢了,那些人对官府可不会客气。
有这些顾虑在,江宁城里虽然有兵,但是没人敢派。大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除了确保勋贵之家以及官宦宅邸安全其他的地方就顾不到。至于黄恩厚,本来就和江宁文武衙门关系不好,这时候谁又耐烦帮他的忙。
虽然宦官没有丢失衙门论斩的责任,可是陈锡章是官场老手,已经从里面闻出一丝味道。这件事只怕是个开始,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等到奴变平息,黄恩厚的麻烦可能才刚刚开始。
杨家虽然有个善名,也没少帮文武官员打理私财,帮他们发财,但是这些年杨家和黄恩厚走得太近,与正统衙门之间就有所疏远。加上杨世达本人行事多少有些跋扈,很有些官员看他不顺眼。现在杨家靠山一完,自家也是摇摇欲坠,愿意踢一脚的人,远比扶他的人要多。
范进笑了笑:“少府高见,不过下官也有自己的苦衷。冯邦宁此人跋扈难治,就算罪证确凿,又能把他如何?大家都知道他不好对付,所以也就没人敢惹他,尤其是商贾之家更是如此。可着上元县内,恨他的大户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但是真敢出来告他的,怕是一个也没有。只有杨家这种本来就快完蛋的人家,才有胆量做这事。咱们不是黄恩厚,也不是冯邦宁,他们在江宁闹的天翻地覆,大不了也可以一走了之,没什么在意。可是咱们要在这里接着做官,如果和地方闹的太僵,咱就过不下去了。所以这件事下官想来,既不能得罪冯公公,但同样也要给江宁父老一个交代,总不能让合城父老背后戳咱的脊梁骨不是?”
他的脸色又略沉了沉,“少府请想,这回百姓敢和官差对峙,其情形距离民变还有多少距离?一旦我们失去民心,将来再有一二有力者煽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