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重大意外事件】(上) (第2/3页)
信。
苏岩又说了几句。他很不客气说:“不是我“刚愎自用”,而是我对“科学”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再说,这也不是你该操心的事情。”
苏岩无奈出了帐篷,对顾为西摊摊手,摇摇头。
顾为西本身就不报很大希望,他说了一句话,“这个建议,你还是应该保留在工作日志里,包括白领队的否定意见。一并留底存档。”
苏岩有点儿不解,但犹豫片刻,还是点头答应。
不过接下来,顾为西回复“原状”,又变得嬉皮笑脸。
苏岩嗔遁!
听着白宾空洞又千篇一律的发言,顾为西的目光看向坐在前排的刘老。其实,他昨天还想过去找刘老,但刘老更是用了一辈子棉纱劳保手套的工地老人,只怕更难接受他的建议。
而且,当家领队是白宾。刘老的性格也不会强压地头蛇。
那么,他只有剑走险峰一条路可走。
…………
…………
上午九点二十,主墓大揭顶的最后一道程序启动。
在上百人的围观下,在各级电视台摄像机的镜头下,白宾和刘行带着几十名考古所工作人员在墓坑内,一手拿着手铲,一手拿着毛刷,仔细辨别着在常人看来根本没有区别的黑色木炭颜色,铲几下,再把铲下的木炭刷过,精心如雕琢。
站在墓坑上方下看,一个“甲”字形墓葬已经隐见雏形。
按历史记载,两周墓葬上面是封土,再一层是夯土,再下一层是木炭,木炭和白泥膏下面就是墓室。
发现木炭,就证明距离墓室很接近了。
之所以精雕细琢,是因为要了解到地层的堆积情况,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寻找到当时地面的原貌,还可以了解到墓口的高度。
为什么要看到当时的原貌?在原貌揭露后,假如发现两个墓葬间有一条路,那么这两个墓葬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比如说一个房子通过一条路连着一个菜窖,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这个菜窖就是这个房子主人的。
仅仅在时间和工作强度方面,就要把考古和挖宝区分开很远的距离。
盗墓的目的很单一,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用最直接的办法把墓里的东西一扫而空就是胜利。
而考古需要的是最大可能获取信息。考古队要按层位发掘所有探方墓口上文化层,暴露墓口,拍摄探方全景照后,打掉隔梁,然后将每座墓葬下挖30厘米,对墓葬进行统一测量绘图、未来有条件还要航拍、编号,再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单个墓葬。
如果能够找到给填土打夯的夯窝,还可以推测古人用的是什么打夯工具,铁的、木头的还是石头的。使用工具就是推断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如果这个墓地遭到破坏性盗挖,很多信息就无法复原,更谈不上追溯历史,还原。
考古现场,央视记者正在采访刘老。
刘老站在墓坑上方,对镜头道:“我们现在的墓葬考古发掘就是一个逆程序。古人怎么埋下去的我们倒着来做。程序不能乱,乱了任何一点,所有的数据都得推翻。所以,我们有句行话,考古挖掘如绣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