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章 民国留学生们 (第2/3页)
学务处。
当时回到上海,胡敦复创立大同学院,后来批准为大学。他此时是大同大学的校长,还是上海南洋大学的数学系主任。
有趣的事,他自己在清华学堂搞的学分制,在自己创办的大同大学也没有全搞下去,大概是太复杂和困难。
清朝后来令接替胡敦复教务长的,是当时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到任清华教务长后,考察一番,就改回年级制,学制改为三年和五年。
直到10多年后,清华升级为大学堂,人们从资料中,才看明白首任胡教务长的意思。清华后来基本采用了复杂学分体系。清华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行,谁也早不过胡敦复。大家都把他推为清华大学的现代教育首创者。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也不管环境。年轻人的荒唐事,民国的乱,都很有意思。胡敦复后来也是文人风骨,加上数学家的作风。直来直去,**自我,数学教育注重思考方法和应用,育人无数。
胡校长为什么来拜访张三了呢?因为强安带话了,说是张三小姐负责投资电子电器类工厂,找不到工程师,让中国科学社推荐,后面的资金不用担忧。
胡校长一直为资金所苦,有这个三公主上门,机会当然不能放过。他就亲自来参见公主,申请合作。
张三公主最近不爽,因为强霖不肯回家,让她有种负罪感。投资钢铁又被强安狙击,只好寻找小工厂们。
但上海胡厥文家族、荣家等都是面粉厂、纺织厂,互相不感兴趣。三公主觉得那就是单纯剥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人家也怕三公主仗势谋夺他们的工厂。
张三公主百事不顺,就也给中央大学上海物理研究院胡刚复院长,中国科学社胡敦复,让他们兄弟快快推荐人才。
现在胡敦复正在给张三公主讲解清华大学的来历,和自己在清朝的地位。果然,听说他是张伯苓的前任,张三小姐肃然起敬。张伯苓在北方还是很有名气的。
张三问,你们都留过学,中国有不少的留学生了,怎么工业还这么差啊。
胡敦复看看慈善基金会的陶斯咏女士,没有记着回答。胡敦复问起了她的教会师傅石美玉女士留学时间。
陶斯咏说1880年,8岁。胡敦复说,差不多的时间,清朝官方也派出大批留学幼童。
他接着说,1970年,容闳上奏倡导派幼童留学美国,得到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也大力支持。从1872年开始,共有120名幼童分4批前往美国,这些留美幼童被分配到当地美国家庭中生活,同时进入小学学习。
詹天佑公也是这批幼童之一,他后来和感激清朝,与太后关系很好。他给太后修了很多铁路,但现在两个人都死了。胡敦复还是对清朝有感情的,无意中就露了出来。民国说起来好啊,但是乱,也没有个主事的。
“不仅仅是清华。清华只是留美学务机构,还有留学欧洲的。各省也都派自己的留学幼童,他们有很多是去欧洲和日本。李四光就是湖北省在1904年派出的,当时他是高小学堂,聪明啊。他们湖北前后派出有几百人,江西也派出100多人,我们江苏就更多了,前后有700多人。”
“记得海军自己也派出不少,现在搞飞机制造的王助、巴玉藻等人,就是海军大臣载洵、协办萨镇冰带到英国的,大概是九个人,后来有些人又游学到美国、加拿大。”
张三和陶斯咏没有听过,李参谋也闻所未闻这些幕后故事,她们就津津有味的听着。陶斯咏给续上茶,胡敦复接着讲留学生的掌故。
“这还不算教会学校自己派出的。教会资助幼儿孤儿,鼓励教徒送子留学,很多有随教士留学瑞典瑞士挪威小国的。与公派学生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回来,就地成家了。公派不行,和家长有协议的,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所以公派的都在为国效力。”
“南洋约翰强也是自己出国学习的。向他这样的留学,也是当时南方土豪们的时髦,家里有人在西洋留学,姑娘们也愿意嫁。后来也有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