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章 民国留学生们 (第3/3页)
批官派女生留学的,虽然她们嫁人不显功劳,但是引入的西方风气却不可小瞧。”
“中国到日本留学的人数更多,累计下来不止10万了。更多的是游学,买张船票就去日本了。不过都是自己派出去的,良莠不齐,很多是镀金的。与公派不一样,那些都是聪明极了的,还要富有正气,才能被选中。”
后来先总理学习苏联,又有大批人留学苏联,大多都是从东北乘远东铁路出境,你应该清楚了。很多是红党,但也有很多是学习技术的。但挂靠红党,收费就少了。
“现在就更没有办法统计了,很多人不回来了。回来的是少数,但官派的都回来了,清朝没了,他们也都回来的。公派的志向不一样啊。”
张三想想约翰强,确实不一样。约翰强很少国家意识,就是自己过日子,陪着岳父老子。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管,哪里还有国家。这是真正的西派,各人顾各人。
但约翰强发展科学实用,却又比这些公派的老夫子强多了。清朝公派怎么这么会选人呢?个个都肯为国家卖命。不得不佩服这个负责选人的胡教务长。
看这个胡教务长喝茶,张三问道:“刚开始公派怎么都派小孩子呢?”
胡教务长摇摇头说:“那时候哪有大学呀!高小学堂才开始办。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也是刚开始,还在准备预科。培养大学生总的有高中生啊,高中生也的从初中生里面选啊。那时候没有初中,只能从高小里面选。你们哪知道这里面的艰辛啊。”
张三点点头,表示认同这个说法。但又问,这么多留学国外的,搞实业的为什么不多?
胡教务长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官派搞实业的很多,他们基本上学的是理工类,但都在官办实业里面。因为他们是公费的,比如詹天佑就是铁路总工程师。”
在私营企业里面也有不少,比如侯德榜也在做厂长。清政府垮了,没有人追究他们了。”
“私自出去的,镀金的学风不好,回来还是吃家里老本,外面炫耀留学身份;还有留下给洋人在当地打工或者在学校做研究。也有回来作买办的,经营国外生意。还有剩下的因为创业环境不好,都开始教书了。因为中国的大学都已经开办起来的,学生也多了,需要大量的老师。”
张三还是不解,说你们教书培育学生,学生毕业了,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成果只是发表就完事,虽然可以代表学术水平先进,和能力超群。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国外肯定不是这样,应该是先有应用,才有研究的欲念。这个道理不需要很深的水平,就能明白啊。
胡教务长直叫惭愧,不好解释这些现象,看来真的是像林语堂说的,简单的道理,用不上很深的学问。在国外确实是这个实用逻辑,连学校研究资金也是实业界提供的。他慢慢的说:“记得詹天佑说过,中国人不求甚解,什么事情都可以马虎过去,不问究竟。你这么问,我确实没有怎么探讨究竟。”
张三不说话了,也不提投资。陶斯咏说:“胡校长,您回去组织一个研讨会,中国科学社给个正式解释,研究出一个结论。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我们才好确定怎么投资。”
张三说:“我需要视制造为生命的人,我不怕他失败,怕他没有恒心。谁敢骗我,我会让他好看。”
好好的,怎么就威胁上了呢。胡校长说,“张三小姐,在商言商,可不许耍军阀那一套。大家可以有协议的退出。”
李参谋也说,这是合约的问题,不是哪一个耍横能够解决的。
张三说,李秘书那你就拿出一套来,要怎么合作,和怎么退出。最后她又说:“我等着科学社的说法。”
胡校长说:“还有就是钱的问题,有多少啊。”张三简单的说:“想要多少有多少。”
李参谋点头承诺。因为他知道强家少奶奶会逐步套现淡出重工业,投入公益研究。那后面可是有金矿的。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