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五章 清算公费生 (第3/3页)
模型。
八位翰林共同研究的第一条政策就是军政府承继国家衣钵,要求公费出国的学生,都必须按照国家的意思服务五年以上。是否满足国家的要求,要与教育部协商。自费、基金会赞助,私营企业赞助,教会赞助不在此列,但与基金会和教会,还有私营企业有协议的,教育部督促执行协议。
实际上八翰林在琢磨庶吉士呢。如果有些人不服从调动,肿么办?有些自己看上的庶吉士,现在过得十分的惬意,不一定肯来这个清水衙门。好在有公费的人才,这是国子监的人才底气所在张国焘,比尔李(国豪),研究翰林院第一个建议,觉得翰林院真的是全局眼光,公费就是国帑,不能就这么浪费了。也不能让那些文人养成不讲信誉的习惯。
张国焘这个乱世枭雄,开始琢磨这个事情。他草拟了一个通知,大概意思也是如此。但是加上了惩罚措施:
公费学生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按照国家的意思在工作,那么要还钱,按照银行的公正利息,和国家的再培养人才的时间损失,计算罚息。如果本人在国外,或者去世,则遗产用来清偿。
比尔比较善良,他考虑到个人的处境都是怜悯的角度,特此加上一条,本人因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没有收入来源的,国家给予补贴,限额以违约罚金的收入为限。这样就有一个救助基金的意思了,让文人们少了几分反感。
两个人都同意加上“这是国子监的建议”,送给刘哲总长签署。刘哲看了半天,叹道:我也是国家培养的,是否算在此列。两个人说,早期老帅时期的不算,那是军阀时期。从军政府开始,所以你才为国家服务一年多。
刘哲郁闷的签署。自己到退休,可能也还不完,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遗产也许还够,国子监怎么这么算计?
他哪里知道翰林们在琢磨的是庶吉士,他是躺着中枪。
潜在的庶吉士们在干什么呢?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