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八章 教会学校 (第2/3页)
。”
强霖和比尔李点头。
张恺荫说:“还是圣约翰大学的逻辑,一根筋。你们是否把所有的事情都弄成这样,然后去做?”
强霖和比尔李点头。比尔补充到:“包括人生秩序。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一条道路,自己的道路。”
强霖查阅起燕京大学官费生调到东北人员名单,大概有10几个人,其中陆志韦、吴文藻、钱玄同、周作人、张星烺、许地山等等。
张恺荫说:“这些人都是燕京社会历史和人文学科的教授。但还谈不上主力,主力专家还都是美国、欧洲各国的专家,都是教会互相交流过来的。”
强霖说:“这我们就不管了,燕京大学自己这么多年,也培养了不少人了。我们官费的,就归我们支配好了。”
张恺荫说:“这些人也还都通情达理,愿意做些数据建立和测绘的工作。就是有些人没有结婚,不愿意离开北京。”
强霖说:“合约就是合约。不过如果是新婚的,可以考虑在奉天住在东北大学的专家楼。有钱的可以在奉天买房。有困难可以提,但是必须的去。”
强霖琢磨一下说:“人还不够,还有官费生么?”
张恺荫说:“理工科的官费生都在教书,他们可是骨干了,况且清华也是我们自己的公务,称得上为国家服务。人家打官司,我们也是输。还有南方的如顾颉刚等人不肯回来,传票已经托人捎过去了。暂时没有什么人了。等等吧,还有陆续回来的,他们愿意为国服务。”
强霖这才没有说什么。东北那么大的地方,几千人一撒下去都没有影子,现在就胡适的200多人,那是不行的。
张恺荫说:“可以招聘那些中学的老师,人家不是官费,招上来多少就不一定了。反正中学马上就要改革了,先腾出国学教育的位置来。”
几个人探讨完这些问题。已经晚餐时间了。左娜提醒强霖晚上得去与黎绍基姐弟打球。强霖让两个教育专员一起跟着,比尔李可是自己的体育师傅。
大家约好在使馆区体育馆餐厅见面。强霖带着人就赶去使馆的体育馆。强霖不愿意到六国饭店,实在是那里太复杂。体育馆就清净多了。
强霖随身只带着两个卫士,进入使馆区。好在是熟面孔,到荷兰使馆的接待宾馆问候了一声。几个人就去体育馆。
袁三小姐袁叔祯总是盯着黎家姐弟,也住在北京。她们三个人等在餐厅。比尔李和张恺荫介绍过以后,大家算是认识了。
黎家姐弟比较了解天津的学校,黎绍芬说:“我认为天津也该清理了,南开的张伯苓有些宽厚,天津北洋有些官僚。”
强霖说:“等着翰林院的进一步通知吧,教育部只是执行部门,否则人家会打官司的。”
张恺荫说:“最好你自己去燕京大学一次,我们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