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六章 鼎之轻重 (第2/3页)
强霖说:“问鼎中原的故事,是说服楚王的。所以楚王没有夺鼎。如果我说给你听,你能停止夺鼎么?你的犹豫,就说明你知道一些教育。但是陈胜、吴广是不用犹豫的。他们认为,做王侯将相,是轮流的,谁都做得。他们的问题是:难道还分什么优良品种么?你说说王侯将相,应该是什么品种?”
一直没有说话的显屿,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辩论。
熙洽等人满族贵族出身的绅士,虽然也受过日本的军事教育。但仍然是生活优越,家族的思考教育很完善。他**领着几个下台的满族军官,考察黄河。现在也凑过来,听他们的高谈阔论。
刘子丹还是有些不满这个回答:“难道上下尊卑就是真理么?这套上下尊卑也没有保住天下安宁。”
强霖摇摇头,没有说话。儒家的解释,真的是功利心十足,比革命党的学者都是一个路子,就是领袖的神话,祖宗理论是碰不得。
晋军上校杨维垣也是私塾出身上军校的军官,他奇怪道:“强老弟你认为怎么才能跳出这个封建体系的循环?”
强霖说:“就山西和陕西这个汉族的起源地来所,先学会诚信先。”
杨维垣说:“我们这里就是讲忠孝节义,应该是诚信在先啊。”
强霖说:“你们这里,风陵渡和蒲州,黄河北岸,属于属于春秋时期的虞国。河对过的潼关是虢(音:郭)国,也就是“郭”国的老姓之国。“假道伐虢”,就是目前黄河北段,太原故地的晋国,借风陵渡虞国的路,去讨伐对面的虢(郭)国。你应该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杨维垣说:“这是三十六计中的,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课程。”
强霖问:“你们学习了什么?”
杨维垣说:“计谋,和反计谋。随你怎么用吧。”
强霖说:“是失去诚信的问题,但你们确还在学习这些古老的计谋。虞国和晋国是同宗,显然这一条什么东西都保障不了。虢国与晋国的关系还要近。后人说虞国拿晋国的好处,同意他们讨伐虢国。这都不是要点,要点是你不能趁机灭了虞国。不合条约精神,是骗子。”
看大家不服气,强霖接着说:
“后来重耳当晋国的国王,就有了与楚国‘退避三舍’的故事。因为他逃难楚国时候说过,一旦与楚国开展,要退避三舍,以报楚国收留的恩情。你们联系起来看,是否就找出其中的道理了呢?”
杨维垣说:“在军事上,这些道德条条有些儿戏了。”
强霖说:“是的。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孙子兵法的军国大事,为将之道,在乎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