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四章 地理中心 (第2/3页)
置了。”
王伯初说:“最中心的位置应该是在还要往西,往南一点的地方,大概在安康县南面,平利县的地方。那里在古中国的地理中心,到南端、北端的燕赵长城,差不多是地理中心了。如果算上外蒙、新疆、外东北和越南等地,地理中心似乎在兰州西安之间的平凉县。”
强霖说:“还是古中国吧。五族共和的中心,还是在北京吧。平凉以西,实在是太荒凉了。今年饿死很多难民。”
王伯初说:“没有。那里救灾和移民的比较早,冯玉祥大帅一直在关心这件事情。他呆在三原县读书,也自己管着救灾的事情。”
强霖说:“大帅经常读书么?”
王伯初说:“我不是很清楚他怎么读书,但是救灾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帅性子急,搞地方行政沉不下心,只好自己救灾。政务都委托两个大将,萧振瀛和刘郁芬。”
强霖说:“很不错。能够分得清自己和别人的特长,书就是读进去了。军事和鼓动,是大帅的拿手戏。治理地方,确实是要慢、忍、等,急不得啊。”
王伯初说:“你说的对。我在家里,也就是维持治安、鼓励学校教育,其他的只能看着人们慢慢地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强霖找到几个县长,聊起了陕安道的县治。陕安道,就是大清时期的陕南建制,一道二府。道是省里的监察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府才是政府机构,下设县,州、厅等,基本上都是县级。所以清朝的省是三级政府机构,省、府、县。镇和里,只是编制,谈不上官府,也不是官员去管,是自治的体系,编成里、甲。差不多就是八旗的意思,行政和军事体系。
洛南县的陈县长专门研究过编制,他拿出资料说:“大清汉中府,治所设在南郑,领8县、1州、3厅。兴安府,明朝时期是兴安直隶州,清乾隆年间升为兴安府。治所设在安康,领6县、2厅。”
强霖说:“这次还有商洛州的几个县,一起考虑。商州各县原来属于西安府,现在自己**为商州府。这样陕安道就是三府了。”
商州本部县长杨遇春不太清楚,陈县长解释说:“我们商州是直隶州,明商州,清初仍属西安府,后来升为直隶州,属于省里直辖。州同驻龙驹寨,编户16里。州领4县。镇安县,山阳县,雒南县,商南县。
强霖说:“民国把厅都转成了县,把散州也都改成了县。这样县的数量就太多了。民国后期又升级了不少县,现在三府之地,有四十多县。我的意思,是恢复清朝的县域,这样就是汉中府8县、兴安府6县、商州府4县,总共18县。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