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第2/3页)
突然又出现了奇迹。四十岁的他竟当上了艾尔米塔日博物馆的馆长!
基尔沃夫从上任的那一天起就爱上了艾尔米塔日。他原打算利用多余的资金把博物馆的主楼(原来的冬宫)重新修葺一番,可是每当手头有了钞票,他就把钱用到了新收藏物的购置上。这不是说他们博物馆还没有搞到各种艺术品的奇珍异宝,自从一七六四年叶卡捷林娜二世批准了第一批重大购进以来(共二百二十五幅油画,包括弗朗丝?哈尔斯的一幅,都是从一个德国商人手里购入的),买来的诸方异物一直没有断过。一七七二年弄到了意大利绘画——提香、拉斐尔和丁托莱托——接着又有法国大师华托和查丁的作品。后来,在一八六五年,请来了达?芬奇。一九三一年以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杰作也纷至沓来,包括:马蒂斯、毕加索、高更、塞尚和梵高。
最初,组织这些源源不断的绘画的人被称作看管,一八六三年以后才增设了一名馆长,现任者便是基尔沃夫。每年,前来艾尔米塔日游览的观众超过三百万,可基尔沃夫还嫌不够。
他的沉思被叩门声打断。秘书进门后说:“馆长,利西先生来了。”
“请他进来!”基尔沃夫立刻站起来说。
来访者怯怯地走入办公室,他腋下夹着一个包裹。这是个瘦小的不引人注目的青年,三十岁左右,身着一件浅蓝色汗衫和一条褪色的工装裤。“基尔沃夫先生,”他说,“我是希奥尔希奥?利西。”
基尔沃夫几步迎上去,他一米八的大块头儿在客人面前显得更魁伟了。他热情地握住利西的手说:“您能来见我,我感到很高兴。”他把客人领到桌旁的椅子前:“您请坐。”
“我不想占用您太多的时间。我自己的时间也不充裕。”
“那么,我们就直截了当地谈正事吧,”基尔沃夫说着坐到自己位子上,“让我瞧瞧您所说的希特勒的作品。”
利西打开褐色的包装纸,把画拿出来。“我把它从镜框里取下来了。”他说,“又用这些薄板条夹住。”他将画布交给基尔沃夫。
基尔沃夫估摸着,这画有三十八厘米宽,三十厘米高。这是一张绘在画布上的暗调油画,画的似乎是一座已被风雨剥蚀的办公大楼,色彩阴郁。作画者是在一条宽阔大街的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