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六号公寓(二) (第2/3页)
》等,这些经典以印度佛教特有的方式宣扬父母恩重、善恶报应的观念。另外,国佛教学者还借佛之名撰写了富含孝道思想的经典着作,如《父母恩重经》、《大报父母恩重经》等,加以变、绘画、造像、建塔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极大,广为流传。 佛教的内在超越精神决定了它是“出世间道”,尽管它与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世间道”一样,也强调孝道,但二者毕竟有层次之分。儒家讲的是“入世之孝”,而佛教讲的是“出世之孝”,一个是“方内之教”,一个是“方外之教”, 二者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因此,佛教的首要任务,是要从理论论证“出世之孝”与“入世之孝”不相违背,“出世之孝”甚至高于“入世之孝”,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早在汉末,牟子借用老子的名言“德不德,则是以有德”来回应土人士对佛教“不孝”的责难。牟子引儒家所称道的古“圣人”泰伯断发身、许由逃往深山而让天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这种表面“不仁不孝”的行为却被孔子赞为仁德的榜样,以此说明佛教的出家是重形而不重质、它是大德不拘小节之举。 佛教看来,儒家的事亲还停留在“小孝”“孝”的阶段,这是在家之孝,佛教承认在家之孝是理之当然,但更重视出家的“大孝”。国佛教将儒家的“立身行道,显亲扬名”的观念加以发挥,强调“修性”,以“德”报恩。认为人生皆苦,只有出家或在家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行,最后证得解脱的佛果,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只有证道而获解脱的人才能自度度他,利益人天,帮助父母及无数的众生从轮回苦海解脱。国佛教曾将此种孝道称为“法性之养”,以别于普通的“色身之养”。 可见,强调精神救渡乃是佛教孝道的根本 国佛教孝道思想张扬的孝亲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宇宙间的自然亲情关系,不像土孝亲伦理含有更多的社会宗法关系。佛教的报恩,意在理解对方的恩惠,绝不是以权力、压力或下的尊卑等级来执行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皆能成佛,因而在僧团内部,都是以平等为序列,唯以出家时间的先后而定位次。佛教所讲的亲情,是宇宙的亲情,而非局限于一家、一地的亲情,这在本质决定了孝不是一家之孝,而是对一切人的孝,甚至是一切众生的孝,所以才有报“四恩”之说(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从这个意义说,国佛教的孝道不是“臣民道德”,而是慈爱的相互回报。 当然,在儒家学说占主流地位的国传统社会,佛教在理论的高明并不能代替实际对儒家的依附和补充地位。因而,在三教合一、三教一致的形势下,无论是儒家的“入世之孝”,还是佛教的“出世之孝”,实际都成了传统纲常名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佛教借孝道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国佛教的伦理思想的内涵,在一定程度履行了国佛教“弘道济世”、“普度众生”的大乘理想,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国佛教也不断地走向俗世化和伦理化,达成了佛教孝道伦理与儒家纲常的接近和契合,赋予了儒家传统伦理以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纲常名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儒、佛、道三教既各自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承担扶世助化的政治功能,殊途而同归。正如慧远所预期的那样“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我冲着孙铁龙说道“铁龙啊。你信这个世界有轮回之说吗?”
孙铁龙道“你信吗?”
“我问你。怎么变成你问我了。。。”
孙铁龙说道“轮回的原因存在于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主要是由于十二因缘的无明引起的,无明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了“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正是由于业力的存在,才为轮回的进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是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我可不是让你给我课。。”
孙铁龙道“我不是给你课。只不过这种东西啊。。没办法说。。”
说完孙铁龙打了一个哈欠,冲着我说道“我可要睡一会了。”
我摇了摇头笑着。。没一会我也趴在电脑桌子前小睡了一会。
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天已经大亮了。
我缓缓的从桌子爬起。看着若寒和郭玉莹在收拾桌子吃剩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