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大学生涯_第七章 瘌蛤蟆的妙用 (第2/3页)
不得已,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们只能打着医院实验品种的旗号恢复使用,每年老规矩夏季后要到鱼头爷爷这里拿个几十盒,一年差不多够了。
这种蛤蟆膏,鱼头最最熟悉。打小的时候,周末假期和暑假里一般回到小山村,遇见下雨天就得帮着爷爷去抓瘌蛤蟆。
蛤蟆喜欢在雨后出来活动,很容易抓,用它的皮和几味中药材一起熬,熬制出来的膏做成了蛤蟆膏,敷在烫伤皮肤上再生效果很好。
看上去疙疙瘩瘩的赖蛤蟆皮,熬出来的药膏居然可以修复调理皮肤,这也算奇事。鱼头给自家这宝贝起了个比较高大上的名字“暗香生玉膏”。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射雕英雄传的那个啥,黑玉断续膏!
可惜这种东西没法去做临床,不然说不定也可以和云南白药、片仔癀那样成为国家的保密品种。
现在拿去做临床申请批号,不用说,结果自然一个“死”字,药监那帮要么名牌大学毕业的,要么喝过西洋墨水的,谁会信这种玩意啊。
再说,也进不了那高大的衙门啊,就算进去了,红包也塞不起,没看到药厂厂长们可都是提着一个个手提箱上门拜访,然后那么黑色闪亮的手提箱总是忘了带回去。
奶奶是农民,孙子考上大学是大喜事,以后就是大学生了,这在农村就代表着小子有大出息了。
老妈听说儿子考上大专,则是又惊又喜。
喜的是鱼头能考上大专,着实不容易,本来都没抱这希望,就准备儿子高考落榜后,厨房里多个二厨,以后接下自己这个沙河第一锅的当家大厨位置。
鱼头这小子,不但手脚勤快,在做菜上挺爱动脑筋,总能琢磨出一些新的菜式,和自己有的一比。
这两年和自己一起试验推出的中药膳黑锅鱼头汤,在刁钻的食客嘴里反响很不错!
不光会做菜,做小二也是一流的,嘴甜面嫩讨人爱,见了客人热情大方,大叔大婶大姐大哥地叫,有时看到路边一两个老外,还能“哈罗、哈罗”的说这两句洋话把人给拉进来,饭店迎客的基本功不赖的。
跑堂的时候滴水不漏,介绍菜名的时候又风趣幽默,常逗得客人哈哈大笑,啥菜到了鱼头嘴里都是有典故的名菜。这方面鱼头对野史杂谈,三教九流颇有研究,还擅长的是能胡编乱造搭上桥。
鱼头还有一个绝学,点菜下单的时候,根本不用笔,连记几桌不同的菜式也不会搞混桌;数学可能没学太好,算账有时会出现小错。不过这也没什么,鱼头算错账从来只会往里多进,不会算低了少收钱。
这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所以鱼头老爸说的,他学习不行,肯定不是脑子问题,而是心思不在学习之上。反正,鱼头老娘觉得,厨房里再干上几年,沙河第一锅的经营大权交给儿子绝对没有问题,说不定还能在他手上发扬光大。
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老妈郁闷的是,上大学就得离开家里去省城金陵,孩子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要出远门,做娘的心里肯定不好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