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太阳神鸟 (第2/3页)
凤高八尺”。而据《京房易传》:“凤皇高丈二。”
两汉是谶纬迷信盛行的时代,史籍中所记许多祥瑞奇异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们也不能认为,其中完全不会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汉人所描绘的形体特征,有一个极可注意的共同之处,这就是凤凰体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们再来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关于凤凰形态的记载。
《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从鸟,凡声。凤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尔雅翼》解释:“鸿前者,轩也。麟后者,丰也。蛇颈者,宛也。鱼尾者,岐也。鹳嗓声,椎也。鸳思者,张也。龙纹者,文也。龟背者,隆也。燕颌者,方也。”
‘夫凤,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唯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
这个传说中显然有不少荒诞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绘的凤凰形态,与《说文》所引述的“天老说”显然同出一源。关于凤凰所谓“戴德、负仁、报忠、挟义”之说,乍看颇令人不解(然而此说在古代流传颇广)
——头部呈青 ——颈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胸、背部呈黑色,——趾、爪呈黄色。
综观以上这些记载,都是秦汉以后没有见过真凤的人,所采辑的前人关于凤的各种传说。其中颇不乏荒谬虚妄的成分。例如《说文》中所谓“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说法,显然来自《庄子?消遥游》篇中关于“鲲鹏”的著名哲学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传说似乎指出凤凰是一种自西北而东南往返流迁的动物。针对《韩诗外传》中关于凤凰鸣叫的一系列奇怪说法,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曾指出:
“一鸟之鸣,既以节足为异,又复数更其响,乃至应候而殊声,成文以协韵。语由增饰,事涉虚诬,识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传说中那些神奇妄诞不可置信的成分,我们从古人对于凤凰的形态描述中,却可以筛选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凤鸟形体甚高,约六尺至一丈。
2、凤鸟具有柔而细长的脖颈(蛇颈)
3、凤鸟背部隆起(“龟背者,隆也”)
4、凤鸟喙如鸡,颌如燕。
5、凤鸟羽毛上有花纹。
6、凤鸟尾毛分叉如鱼。
7、凤鸟以植物为食(竹根)。
8、凤鸟雌雄鸣叫不同声。(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凤鸟好结集为群,来则成百。
10、凤鸟不善飞行。
11、凤鸟穴居。(居“丹穴”、“风穴”)
12、凤鸟足脚甚高(体态如鹤),行走步态倨傲而善于舞蹈。(徐锴注:,行步舒迟也。”)
由此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从古生物学观点看,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过具有以上特征,而又为先民所崇拜的一种鸟类呢?
回答是,的确曾存在。
——这种鸟类,就是大鸵鸟。
但是,关于鸵鸟与凤凰关系更加重要的证据,是在考古学中发现的。1987年4月1日新华社消息:
“继内蒙古阴山岩画之后,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发现。其中有一幅鸵鸟岩画(地点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曾发现大批史前原始岩画。位于狼山南麓格尔敖包沟(汉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组古岩画群。其中编号第13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画(高1.28米,宽0.60米)。据岩画发现者盖山林教授报道:
“这幅画的画面上方有两只鸵鸟(Sruhi)。其前有一无头轮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只鸵鸟……右旁还有—人面,头饰长羽。其下,有一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鸵鸟及一只动物。其间似有两条被**的肢体。最下方,有一轮形,似抽象人面。
盖山林教授指出:
“凿刻如此众多的鸵鸟、人面,还有鹿、肢体等等,只能作一种解释,就是这是一个娱神、媚神的场面。”
那么我们要问,这里所祭礼的是什么神呢?在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幅岩画对于这个问题提供了解释。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图画。
“图高042米,宽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诚地站立在大地上,双臂上举,双手合十过顶,朝拜太阳。被朝拜的圆圆太阳,高悬于天际。”
除此之外,同一地点的岩画中,尚有大量关于太阳神和羽人的形象。我们知道,凤凰乃是中国的太阳之鸟。而《周礼》中记祭祀太阳的舞蹈,正是一种戴羽舞和执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画中同时出现鸵鸟、太阳、羽人以及拜日者,绝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鸵鸟实际上正是作为太阳神之鸟而受到崇拜的。
鸵鸟在中国濒于绝灭的时间,大致可推定约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这正是传说中的黄、炎帝时期。这一时期以后,关于凤鸟出现的报告,愈来愈趋于稀少。偶或出现,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义的珍异。(参看前引《韩诗外传》)
实际上,从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见关于“生凤(中鼎)”的最后记载,到汉代谶纬家关于重新发现凤鸟的传说之间,有着将近两、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内,凤凰的传说,由上古以一种真实鸟类为原型的动物图腾,演变为既有宗教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的一种灵鸟神话。
据古人记载,凤凰有许多不同的品类。诸说不一,其中不少属于秦汉后人的增饰附会之谈。但其中比较著名者有四:
1. 鸾鸟 2. 翳鸟 3. 鵕鸃 4. 鸑鷟
鸾鸟,在凤凰的诸种异名中,可能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种。从语音上来说,“鸾鸟”与“玄鸟”具有共同语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鸾鸟形态,更是诸家说异。汉、晋小说中流行的说法,是把鸾鸟——玄鸟——青鸟视为春神之使者,以及东王公与西王母的象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