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其中深意(一) (第2/3页)
差,没有正式的把手伸到六部军机处来,这已经是很难得了,可这帝师,到底是要拜相的,没话说,仁宗朝的朱圭就是这样最好的例子,王爷,咱们若是要拦着,那么也拦不住,还不如把这个李保定先抬出来,我把李保定举荐上去,瞧一瞧皇上的心思。”
孙毓文显然走的是那纵横家的一套,礼亲王十分不以为然,但是听的有些心惊肉跳,“那你试探出万岁爷什么心思了?”
“皇上也想着让他的那些师傅们出来办事当差了,今个一瞧就瞧出来了,皇上对着户部尚书的人选不置可否,但是军机大臣,皇上今个就想着朱笔圈定了的,”孙毓文说道,“王爷,皇上若是今个圈定的人里头,这李保定还少的了吗?”
“当然是有李保定的。”礼亲王默然,“这错不了,皇上只怕是早就想让李保定入阁了。”
“就是如此,所以今个一瞧咱们就知道了,咱们这位皇上,”孙毓文,“是不会就等着咱们办事当差的,他自己有主意,有主见。”
孙毓汶继续说道,“今个皇上一准备下笔,我就知道,皇上想着赶紧把咱们的位置,分一个给李保定,我是知道的,这些毓庆宫的师傅们又是蠢蠢欲动,想着出山了!”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额勒和布摇摇头,“这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是很犯忌讳的话,可也是大实话,皇上亲政,自然亲近他的师傅们,这历朝历代也是如此,翰林院那些翰林学士们,削着脑袋想成为帝师,先是教导皇上,又秉政天下,功成名就,一举两得,如何不是终南捷径呢?这可比外放历练,部院阁台这么一路厮杀来,舒服多了。”
帝师的确是终南捷径,像是李鸿藻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咸丰皇帝下旨,定下来给那时候还是大阿哥的同治皇帝教书,世人就知道,不出意外,李鸿藻必然是飞黄腾达,只要是新帝即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