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
卷二 洪武纪 (第1/3页)
棕三舍人
帝败陈友谅于鄱阳湖,死者数十万。及还,掷缆棕于湖,冤魂凭之,遂能为妖,舟人必祭,否则,有覆溺之患,号曰"棕三舍人"。
锁住
乙丑正月,帝梦一人,长身广眉,器宇伟然,侍卫左右,周旋甚悉,问其姓名,对曰锁住。次日即命羽林卫百户潘雄宣访,果得锁住于朔方,命为将军。
永隆雨
二十五年下渡僧之令,沙弥至者三千余人,中有冒请者,帝怒,悉命锦衣卫戮之。苏州尹山寺僧永隆,请焚身以救免,帝允之。敕中官以武士卫其龛,至雨华台,永隆出龛,望阙拜辞,入龛,书偈一首,又取香一瓣,书"风调雨顺"四字,语中侍曰:烦语陛下,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乃秉炬自焚,骸骨不倒,异香逼人,群鹤舞于龛顶,帝乃宥三千人诛。时大旱,帝命以所遗香至天禧寺祷雨,至夜雨大降。帝曰:此真永隆雨。
中山王大门
帝赐中山王徐达第于京师,将落成,其大门初漆灰布,帝幸观之,赞曰好了,至今已传数代,不敢加细漆。
样房
帝尝幸大臣所居,曰大官人必须大宅第。即于刑部尚书开济创为之,制甚宏丽,令有司以此为式,俗因呼为样房。
御中军
戊戌十二月,帝选宁越七县富民子弟充宿卫,名曰御中军。
吾家旧邻里
皇陵初建时,量度界限,将筑周垣,所司奏民家坟墓在傍者当外徙。帝曰:此坟墓皆吾家旧邻里,不必外徙。如坟在陵域者,春秋祭扫,听民出入无禁。
出榜原籍
十七年秋,试应天,中式者二百二十九人,内多国子生。帝悦,命有司出榜于原籍以旌之。
常春府
至正丁酉三月,帝得毗陵,改常州路为常春府,以高复权知府事。
天兴建康翼
帝初得金陵,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于城内,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
明白先生
帝在位求贤致治,王以桓明经学古,起为国子监学正,召对皆称旨,尝以老学士呼之。宋濂称为明白先生。
一时二守
帝平吴后,虑犹有余孽,城守难其人。与太后议,因言惟魏观可守,已致仕,及同起事有蔡本,忠勇可武,卫今在散地,后劝赞用之,上即命召二臣。既至,引入后宫便殿赐坐,二臣叩头谢且请上旨所在。帝曰:朕新得苏州,恐余孽包毒,朝夕在心,今思其人惟卿观公忠强干,可为朕一守。又顾本言,尔乃我好兄弟,托得尔,其皆无辞。二臣拜领将辞出,帝曰:且住,皇后要见尔。少顷,后出宫,人携酒果以从。帝手酌以赐,二臣受饮拜谢而出。
制文相警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年逾七十,尝附火,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帝闻之,制文警讷曰: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耶?讷顿首惭谢。
马如来
马太后既薨,临葬期,风雨雷电,帝甚不乐。忽召宗泐至,帝曰:后将葬,如此雷雨何?泐即应声曰: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帝甚悦,赐泐白金百两。
号房无门限
南京国子监内号房皆无门限,而成贤门"门"字无钩。帝尝谓秀才须出用,不宜限隔,故门皆去限。先是詹孟举书"门"字有钩,即以粉涂钩画。
六妓馆
帝在位,不禁官妓,惟挟娼饮,宿者有律,特于京师聚宝门外,建官妓馆六楼以安远人。一曰来宾,一曰重译,一曰轻烟,一曰淡粉,一曰梅妍,一曰柳翠。诸司每朝退,即相率饮于群楼。
击坏额署
帝造中山王坊表初成,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兄弟薄暮过之,问左右曰:何以称大功坊?对曰:此魏国公赐第也。良乃乘醉击坏额署,有司以闻。明日二吴入朝,帝怒,问何故坏吾坊?良对曰:臣等与徐达同功,今独达赐第表里,且称大功,陛下安乎?帝笑曰:勿性急。即令有司于其所封地建宅二区赐之,今在江阴县城内,良居前称前府,祯居后称后府。
埋晷台下
太学初成,帝幸观之,怒某处太侈,即命埋督造部官李尤馨于晷台下。
辨尚书注误
帝圣学超群,以《尚书》咨义和"惟天阴骘下民"二简蔡沈注误,尝问群臣七政左旋然乎?答禄与权仍以朱熹新说对。帝曰:朕自起兵迄今,未尝少置步览,焉可徇儒生腐谈?因命礼部试右侍郎张智与学士刘三吾等改正为书传会选,札示天下学子曰:凡前元科举尚书,专以蔡传为主,考其天文一节,已自差谬。谓日月随天而左旋,今仰观乾象,甚为不然。夫日月五星之丽天也,除太阳人目不能见其行于列宿之间,其太阴与五星昭然右旋,何以见之。当天清气爽之时,指一宿为主,使太阴居列宿之西一文许,尽一夜则太阴过而东矣。盖列宿附天舍次而不动者,太阴过东,则其右旋明矣。夫左旋者随天体也,右旋者附天体也,必如五星右旋为顺行,左旋为逆行,其顺行之日常多,逆行之日常少。若如蔡氏之说,则逆行多而顺行少,岂理也哉?若不革正,有误方来,今后学《尚书》者天文一节,当依朱氏诗传"十月之交"注文为是,又如《洪范》内"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一节,蔡氏俱以天言,不知阴骘下民乃天之事,相协厥居乃人君之事。天之阴骘下民者何?风雨霜雾均调,四时五谷结实,立蒸民之命,此天之阴骘也。君之相协厥居者何?敷五教以教民,明五刑而弼教,保护和洽,使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而各安其居也。若如蔡氏之说,则相协厥居事,皆付之于天,而君但安安自若,奉天勤民之政,略不相与,又岂天佑下民,作之君师之意哉?今后当依此说。
宝玺数
元年正月设尚宝司,凡宝十二:曰奉天之宝,以镇万国,祀天地;曰皇帝之宝,以册封赐劳;曰皇帝信宝,以征召军;曰天子之宝,以祭享鬼神;曰天子行宝,以封赐夷蛮;曰天子信宝,以调发番兵;曰制诰之宝,以识诰命;曰敕命之宝,似识敕命;曰广运之宝,以识黄选勘籍;曰御前之宝,以进御座从军驾;曰皇帝尊亲之宝,以答赐宗人;曰敬天勤民之宝,以训迪有司。又扈守侍卫令牌之号六:曰申、未、火、土、金、水,以警夜巡。金牌之号五,曰仁、义、礼、智、信,以严守卫。凡半字铜符之号四:曰承、东、西、北,巡者左半,守者右半,合契而从事焉。凡铜牌之号一,曰勇,以稽直卒。凡牙牌之号五:曰勋、亲、文、武、乐,以察朝参。凡祭牌之号三:曰俺、气、执,以谨祀事。凡双鱼铜牌之号二:曰严,以肃直卫;曰善,以洁祀坛。凡符验之号五:曰马、水、通、达、信,以给传邮,通制命。
掩骸
帝尝与学士陶安登南京城楼,闻焚尸之气,安曰:古有掩骼埋尸之令,推恩及于枯骨,近世狃于胡俗,或焚之而投骨于水中,于心何忍?帝曰:此王道之言也。自是王师所临,见枯骸,必掩之而后去。
祭帝王于各地
四年二月,议祭古先圣帝贤王。在河南者十:陈州祭伏羲、商高宗,孟津县祭汉光武,洛阳县祭汉明帝、章帝,郑州祭周世宗,巩县祭宋太祖、光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荣河县祭商汤;在山东者八:须成县祭唐尧,曲阜县祭少昊;在北平者三:内黄县祭商中宗,滑县祭颛顼、高辛;在湖广者二:雩县祭神农,宁远县祭虞舜;在浙江者二,会稽县祭夏禹、宋孝宗;在陕西者十五:中都县祭黄帝,咸阳县祭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文帝、景帝,兴平县祭汉武帝,长安县祭汉宣帝,三原县祭唐高祖,醴泉县祭唐太宗,蒲城县祭唐宪宗,泾阳县祭唐宣宗。
筑城役
帝在位,严革有司之为民害者,至京论罪,并作筑城役。
不服药先见
马太后病剧,不饵药,帝强之,不可。问其故,对曰:妾闻死生有命,虽卢扁何益?使妾服药不效,宁不以妄故杀诸医乎?妾不忍其无罪而就死也。帝曰:第服之,万一有不效,当贷其死。后终不肯服而薨。
书诗屏间
帝平日极喜诵唐人李山甫《上元怀古诗》,有暇则吟哦不绝,且大书置屏间。其诗曰: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因定海改宁波
十四年徵鄞人单仲友至京师,备顾问,因言本府名明州,与国号同,请易之。帝徐思之曰:汝言是也。复询仲友山川谶纬甚详,对曰:昌国县舟山之下有状元桥,盖因谶得名。而童谣谓状元出定海,以臣观之,二邑素无颖异,将有待耶?帝闻定海之名,大喜曰海定则波宁,宜改名宁波。
王保保来耶
元既灭,其臣拥兵不降者惟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也。帝尝问诸将曰:我朝孰为好男子?群臣曰:常遇春,领兵不过十万,所向克捷也。帝曰:未若王保保,斯所谓好男子也。帝盖欲倡勇敢,使诸将思自愤耳。其后,民间凡遇有微劳自矜者,则诮之曰:岂西边掌德王保保来耶?至今遂成谚语。
朝服雨衣
帝一日退朝,见二内侍以干靴行雨中,怒责之曰:靴虽微,皆民力所自出,何不爱惜而暴殄若是?令左右杖之,因敕百官朝,遇雨皆服雨衣。
正礼仪风俗诏
五年五月下诏曰:朕闻三皇立极,导明以时,庖厨稼穑,衣服始制,民居舍焉。五帝之教以仁义,不过遵三皇之良规,益未备之时宜。当时之君,示其所以,天下从之,民用和睦。自周至于汉、唐、宋,增减损益,用乃国昌,民受时父,家和永康。朕蒙皇天后土之恩,命统天下,祖宗之灵,百神护祐,得正帝位,纪元五年。朕本草茅之士,失习圣书,况摧强抚顺,二十有年,尝无宁居,一概粗疏,故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间尚然元俗。天下大定,礼仪风俗,可不正乎?兹有所示,谕尔臣民,诏书之后,敢有不遵者,治以如律。今将条画事宜,开列于后。
曩因元末大乱,所在人民,或居乡里,或避难他方,势孤力弱,或贫乏不能自存,为庶民之家所奴者,诏书到日,即放为良,毋得羁留。强令为奴亦不得收养火者,违者依律论罪,仍没其家人口,分给功臣,为奴驱使。功臣及有官之家,不在此限。
城市乡村,若有残疾老幼少壮男子妇人,一时不得已而乞觅者,本里里长,及同里上中人户,助以资给。是工商听其工商,是农民听其农种,候其培养成家,复还人户。所资之物,有司常加检察,毋令失所,此即古之邻保相助,患难相救,疾病相扶持之义也。尔民诚能遵守而行,他日尔之子孙或有贫乏,同里亦必能相助借矣。敢有见乞觅之人,不行资给者,同里上中人户验其家所有粮食,除存留足用外,余没入官以济贫乏。若遇旱潦饥荒,人民流移者不在此限。若邻里果有富实好义,愿行出物赒给者,有司具实以闻。
孤独残疾,不能生理者,许入孤老院,官为依例赡养。如或出外乞觅,乡市人民,听以余剩之物助养其生。敢有箠楚者,有司以斗殴论,诬告者抵罪。此等残疾之人,如或痊可愿出为民入籍者,听从其便,有司毋得羁留。
乡党序齿,从古所尚,今后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凡平居相见,及岁时燕会揖拜之礼,若者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如佃户见佃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乡饮酒礼,废缺已久,宜令中书省详定条式,颁行遵守,使民岁时燕会,习礼读书读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
古之婚礼,结两姓之好,以重人伦。近代以来,专论聘财,染习奢侈。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务在崇尚节俭,以厚风俗,违者论罪如律。
古之丧礼,以哀戚为本,治丧之具称家有无。近代以来,富者奢僭,犯分□不及者,揭借财物,炫耀殡葬,及有惑于风水,停枢经年不行安葬。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违者论罪如律。
今后蒙古、色目人民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两家男女俱没入官为奴。其色目钦察若中国之人,不愿与之结婚姻者,听其色目钦察自相婚姻,不在此限。
兵兴以来,所在人民抛下产业逃避他方,天下既定,乃归乡里,中间若有丁力少而旧田多者,不许依前占护,止许尽力耕种到顷亩以为己业。若有去时丁少,归则丁多而旧产少者,许于附近荒田内,官为验其丁力,拨付耕种为业。敢有以旧业多余占护者,论罪如律。
曩因中国衣冠,狃于胡俗,已常考定品官命妇冠服,及士庶衣冠通行中外,俱有定制。惟民间妇女首饰衣服,尚循旧习,宜令中书省集议冠服定制,颁行遵守,务复古典,以革旧习。
僧道之教,本以诱民为善。近代以来,凡为僧为道,遇民间修斋丧事之际,男女溷杂,饮酒食肉,甚非所宜。宜令有司严加禁约,违者治罪。
福建、两广等处豪富人家,多有乞觅他人之子,阉割驱使名曰火者,敢有违犯以阉割抵罪,没官为奴。
於戏!风俗颓靡,胡礼拘焉。再整彝伦,务遵先王之法,恤念孤寡,实为善政之先。顾以德薄恩泽未孚,仓廪未盈,六军四戌,尚虑未悦,下民之心恐贻上天之怒,夙夜祗惧,若履渊冰,咨示臣庶,体予至怀。期臻礼仪之风,永底承平之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高丽人登第
四年辛亥科,高丽国来入试者三人,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县丞,寻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给道里费遣之。其国以为南朝中式人材,遂任宰相,《登科录》曾刻金涛策一篇。
亲作衣鞋
太祖定都金陵,与吴汉接战无虚日,马太后亲率妾媵完衣鞋助给将士,至夜分不寐。
铁册军
帝于公侯伯各赐卒百二十人为从者,曰奴军。至二十三年,年老赐归,设百户一员,领其军以护卫之,给以印册,俾自耕食。于是魏国、开国、曹国、未国、信国、颖国、凉国、诸公,以及西平、江夏、长兴、江阴、东平、宣宁、安庆、安陆、凤翔、靖宁、会宁、怀远、景川、崇山、普定、鹤庆、东川、武定、潘阳、航海、金宁、西凉、定远、永平诸侯,皆给以兵,时号"铁册军"。
袒胸受箭
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说,大不然之,谓非臣子所宜言,议欲去其配享,诏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刑部尚书钱唐抗疏入谏,舆衬自随,袒胸受箭曰: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见其诚恳,命太医院疗其箭疮,而孟子之配享,于是得不废。
网巾
帝尝微行以察民间情伪,一日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窗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对曰:此网巾也,用以裹之头上,则万发皆齐矣。帝去,明日朝罢,特召神乐观昨日结网巾道士来,至则命为道官,仍命取其网巾十三顶,颁示十三布政司,使人无贵贱皆首裹此。
痴儿子
帝以宋濂失朝,欲诛没其家,太子泣谏曰:臣愚戆无他师,幸陛下哀矜裁其死。帝怒曰:俟汝为天子而宥之。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帝且喜且骂曰:痴儿子,我自杀人,何与汝也?因遍录救溺者,凡衣履入水擢三级,解衣舄者皆斩之。曰:太子溺,俟汝解衣而救之乎?乃赦濂死。
水陆斋表文
僧宗泐性颇慧,帝甚爱之,忽令其养发,发成,欲官之,泐固辞,乃止。尝戏命往西方求经典,泐不敢辞,至外土,道逢一老僧,泐遥拜之曰:西域去此几何?老僧曰:尔头白行不到也。泐曰:明天子命往觅经,惟老师指教。老僧曰:毋行,只自劳耳。为我致书明天子,慎毋发也。泐受之,归见帝,具道所以。帝发书视之,乃帝即位时作水陆道斋,以答神贶手书表文也。纸墨如故,帝允之,乃止。
皮场庙
帝治贪官,法律甚严,赃至十六两以上,俱剥皮贯草。凡府州县卫所衙门之左,特立一庙祀土地为剥皮场,名其庙曰皮场庙。又于公座傍,置一剥皮贯草之袋。
考绩三等
十一年,令考绩殿最分为三等,称职无过者为上等,特赐坐宴;有过称职者为中等,宴而不坐;有过且不称职者为下等,不预宴,叙立于门,候宴毕而出,然后退。
大本堂记
太祖尝赐懿文太子白玉印,方一寸二分,曰大本堂记。
整容匠
太祖时,整容匠杜英,专事上梳拂修甲。一日,帝见其以手足甲,用佳纸裹而怀之。帝问将何处去?对曰:圣体之遗,岂敢狼籍?将归珍藏。帝曰:汝何诈耶?前后吾指甲安在?对曰:现藏奉在家。帝留杜,命人往取甲,其家人从佛阁上取之,以朱匣盛顿,香烛供其前。比奏,上大喜,谓其诚谨知礼,即授太常卿。
玉桥
帝微行,口占虹霓诗云: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命贡士彭友信续之,友信应声曰:王皇昨命鸾舆出,万里长空驾玉桥。帝大悦,明日即授北平布政使。
御制平西蜀文
洪武四年九月三十日,朕亲纪征蜀二道总兵官功之低昂,以旌忠勇有智之将。又张无谋钝兵之徒,尔刘基再作《平蜀颂》一章,与傅将军、廖将军千万年不朽之功。朕闻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此在上古圣君临御,恩及海内,故贤者赞扬。若非圣君,安敢受此美称善扬者也?朕本淮民,因元失政,豪杰忿争,吾承人后,偶获多兵训练,为我调用,有时命将四出,有时亲征一方,不五六年间,牂雄敛迹。惟西蜀一隅,限山阻险是有戴寿者,假明之孩童,负固不服,阴生诡计,说诱诸洞蛮夷为我边民患。于是发兵二道,命将分行。三年冬,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