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七回 巧应对安稳出危途 误因循夫妻遭毒手
第七回 巧应对安稳出危途 误因循夫妻遭毒手 (第3/3页)
象,也不免勾起心事来。念着父母兄弟,不知如何,棣华母女,不知流落何所。想到这里,也自凄然不乐。又默念到我凭空撒了一个大谎,被我谎了八口大皮箱,正不知箱中是何贵重之物。倘都是金银宝贝,这一注财,也发得不校想罢,又不觉暗暗快活起来。①在船上坐了十多天,和同船诸人大家诉说一切,倒也不甚寂寞。直等到人坐满了,方才起碇出口,向烟台驶去。船到烟台,伯和解下两片金叶,代了船价,叫了驳船,载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栈。推说乱离中失了钥匙,叫铜匠来开了锁。原来八口皮箱里面,多是细软、衣服、金银、首饰、珠宝之类,不觉大喜,便打算到上海去。恰好隔壁房里,有一个贩枣客人,姓辛,字述坏,宁波人氏,他向来走东昌贩枣。今年因为北方扰乱,枣价大落,他趁便多办了些便宜货,都已发付南下,此时住在栈里,正等轮船回上海去。伯和因为一人寂寞,未免同他扳起话来,知道是到上海的,便相约同伴。不一天,有了轮船,便一同动身。
到了上海,便同住在洋泾浜大方栈里。安放行李已毕,便到丈人张鹤亭的洋货字号里去,谒见丈人。谁知问起来,张鹤亭因为纪念家眷在京,于五月初间,附了轮船,到天津,取道进京接家眷去了。伯和只得回栈去。从此便留在上海,与辛述坏一起住下,暂且不提。
且说陈戟临自从打发大儿子护送白氏母女出京去后,便把家眷搬到东华门外锡蜡胡同居住,以为此地逼近禁城,可以稍为太平。过了几天,风声更紧,戟临屡次打发小儿子仲蔼避去,仲蔼只是不肯,说道:“侍奉父母是人子当尽之职,处常尚且如此,何况处变?当此可危之时,若做儿子的舍父母远去,则做父母的何贵有子?若说是恐怕同死无益,不如逃出去以存宗祀,则哥哥已经出京去了。父母身边,岂可无人?”①说得戟临无奈,只得由他守在身边。
到了十五那天,喧传董军入京。日本书记生杉山彬在永定门外被董军杀死,义和团与董军联合做一气,与洋人为难。
街上往来的,无非是义和团,东交民巷一带,麇聚的更多,觑便攻打使馆。锡蜡胡同一带,义和团往来不绝。戟临从此便连衙门也不敢上,每日只关上大门避乱。屡次叫仲蔼逃避,仲蔼道:“父亲若叫孩儿一人避去,孩儿死不敢行。据孩儿的意思,莫若父母一齐出京避乱。虽说是不准告假,究竟功名与性命相较,还是性命要紧。工部又不是守土之官,何必在这里守着?何况这场乱事,实是王公大臣所召,我们何必同他一般见识?”戟临道:“话虽如此,究竟有个责任。倘若是大家都往处一跑,这部里的事有谁办呢?我这几天虽然不到部,如果有事,他们还可以送个信来,我还可以去办得。到了十二分危险的时候,再走未迟。”仲蔼见说不上去,只得罢了。
又过得几天,又喧传德国公使被义和团杀死。董军旦夕便攻使馆。仲蔼又劝父亲走避,戟临只是不允。又过了两天,京报上载了一道上谕,足有六百多字,无非是痛骂洋人,奖励义和团。戟临叹道:“照这上谕所说,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洋人固然可恨,但何不商量一个对付之法,振刷起精神来,力图自强,自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同他计较。徒然召些乱民,要与他徒手相搏,又有何益处呢?”仲蔼道:“这个上谕一下,便是与了洋人一封战书,大乱就在眼前,父亲还是快走罢。”戟临道:“且再过两天,倘是风声过紧,说不定也要暂时走避的了。”说犹未了,忽听得门外一片喧嚷之声,家人报说:“是董军经过,义和团也杂在其内,往交民巷攻打使馆。”仲蔼便道:“父亲还是作速走罢!再作观望,恐怕来不及了!”戟临也急了,便叫李氏收拾细软,准备明日动身。
是夜忽然听得远近一片喧嚷之声,火光冲天而起。仲蔼忍不住,便出外去打探,只见街上往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义和团,拥挤的不堪,口中乱嚷:“烧教堂!烧使馆!杀毛子!”走到前门大街,望见火光还在西面,不敢走远,便自退回。及至来到家时,只见重门洞开,心中大疑。连忙进去看时,这一惊非同小可。要知惊的甚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