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三十四章 林凤翔大破讷丞相 李开芳再夺卫辉城
第三十四章 林凤翔大破讷丞相 李开芳再夺卫辉城 (第2/3页)
,况我们兵微将寡,坚守为上。”奇龄道:“我军大败之后,正宜一战,以安人心。若示之以弱,人心益震动矣。”赵镇元不听。奇龄不服他,所统旗兵,向与赵军有意见,加以主将不和,益生冲突。曾立昌把这点消息报知林凤翔。凤翔大喜道:“果尔,则卫辉城入吾军中矣。”遂疾继前军。忽见城内尘头大起,居民呼天叫地。原来奇龄的旗兵,与赵军争战起来,居民各自逃避。赵镇元见此情形,将来不免见罪,不如投降天国。遂将西门大开。林凤翔道:“城内必有内变。今若不进,失此机会矣。”即领兵进城。见城内旗兵与赵军互相殴斗,林凤翔乘势杀了一阵,奇龄知不是头路,逃出城外。林凤翔得知备细,便准赵镇元投降,即令仍守卫辉。
忽报李秀成书至。具言江苏已经平定,不日北上。林凤翔笑道:“忠王下江苏,可谓神速矣。然此处亦无须尔也。”朱锡琨道:“老将军连战皆捷,声威已著;不如候忠王到时,一同大进,较为上策。”林凤翔笑道:“兄弟何过虑也!吾以十八军,横行数省;勇如胜保,只求得一败,岂惧讷尔经额一孺子乎?”遂令大军先进山西,取潞安城,然后转进直隶。
军令一下,无敢谏阻;改令朱锡琨为前部先锋。第二班大军,望山西进发。军行时,温大贺暗谓曾立昌道:“老将军由胜生骄,吾甚虑之,公何不言也?”曾立昌道:“谏之于大胜之时,势必不从。不如密函,催忠王速进为是。”温大贺道:“忠王自江苏回,必休兵而后进战;且返在之期,即函催亦恐不及也。”二人说罢叹息,只得把战事情形,详报忠王:促其北上,不在话下。
且说纳尔经额,领大军并吉林马队,共三万余人,驻扎正定。此时清廷虑纳丞相,非林凤翔敌手,急令刑部尚书桂良,领御林军万人,为后援。桂良军到保定,见纳相逡巡不进,随把情势奏知朝廷。清廷大惧。急调蒙古郡王僧格林沁,领蒙兵二万,回镇顺天;一面催纳尔经额进战。纳相便欲趋驻顺德府,部将永良道:“卑职知潞城、黎城之间,有一小路,循太行山东出;可由河南之武安,直趋直隶临名关,往来甚捷。且中多险要,若以六百人守之,虽有大兵十万,不能过也。再以奇兵截其后路,破林凤翔必矣。”纳相道:“吾亦知之矣。今林凤翔转进山西,但这是山西巡抚的责任,吾马上知照他,令其依计而行可也。”永良道。“转折而待他人,不如先自守之,较为得力。”纳相不从,便飞令山西巡抚,扼要驻守。传令进兵临名关,以迎林凤翔。谁想纳相军令未发,林凤翔已拔潞、黎两城,听得纳相将进临名关,便唤曾立昌,嘱咐如此如此;又传令朱锡琨,嘱咐如此如此,二人得令去了。便令温大贺为先锋,望临名关而去。
且说纳相尚未动身到临名关,附近州县,早见纳相大军旗号,责令州县供张。那州县见是纳相旗号,自不敢不从,都应付粮草而去。到了次日,忽报纳军已到,州县皆大惊道:“纳军方才过了,如何这会又有纳军到来?”急令人打听,方知确实是纳军。州县皆到营前问讯。纳相惊道:“本帅并无?遣派前驱,得毋敌人假冒乎?”遂迁怒州县,一齐摘去顶戴。传令到临名关,把大营扎下。忽闻鼓角喧天,喊声震地,左有曾立昌,右有朱锡琨,分两路杀出。纳相未曾准备,曾、朱两军,如生龙活虎,把纳军冲做两段,清军皆无斗志,纳军十分危急。林凤翔又统大军杀到,纳相急领百骑,望广平府而逃。忽一枝人马拦阻去路,正是温大贺。讷相不敢接战,重又逃回。温大贺直闯中军来捉纳相。纳相策马飞跑。回望四至八道,皆是洪军。加以临名四面,皆崎岖小路,清兵苦难逃脱。犹望保定有兵来援。谁想林凤翔已先派兵埋伏。故清将桂良在保定,并不知临名关已经交战,那里还有救兵?当下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