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三六回 论人材详述文王卦 练侦探私抄敌国书
第三六回 论人材详述文王卦 练侦探私抄敌国书 (第3/3页)
李鸿章听了摇首的答道:“洪氏那边,也不过仅有伪军师钱江、伪忠王李秀成、伪翼王石达开三个。”
曾国藩道:“贤契怎么这般说法,难道有了这三个劲敌,还不够么?”
李鸿章道:“照门生说来,我们这边,有老师和彭雪琴、左季高三位,不见得还惧他们。”
曾国藩连连自谦道:“老朽何足挂齿,倒是雪琴、季高两位,将来或能成名。贤契既已来此,你倒说说看,现在若要消灭洪氏,究取何计为先。”
李鸿章道:“向荣驭下太宽。胜保、琦善、僧格林沁的三个旗人驭下太严。所以各拥重兵,不能克敌。若说知人善任,总揽全局,要让老师。调度水师,公正廉明,要让雪琴。料敌而进,决断不疑,要让季高。他如胡润芝、李迪庵、骆秉章等辈,只能坐一省,奉令照行,似乎犹未能称做全材也。现在通盘的大计,不如以重兵围困金陵,使其不能施发号令。然后再在各省,次第的削其翼羽。至多三年,不怕那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了。”
曾国藩听说道:“贤契此论,颇与亡友萝山、舍弟国荃二人的意见相同。这末就请贤契,姑在此地参预戎机,一有机会,我当保你独当一面就是。”
李鸿章称谢而出,即去与程学启二人,叙旧去了。过了月余,曾国藩因见李鸿章的才气磅礴,不再让他充作幕僚。,即下一道公事,命他带同程学启刘铭传二人,去练淮军。练成之日,由他统领,程刘二人分统,自成一军,前去独当一面。淮军名义,即自此始。
当时曾国藩仍旧自统湘军,又有李鸿章的淮军相助。军队愈多,声名愈大。各省督抚,凡遇军情大事,都去与他商酌,他便隐作盟主起来。
有一天,曾国荃忽由防地来到大营。曾国藩问过那边军事,又问他道“伪东王杨氏,既被伪北王所杀,难道他手下的部队,没有变乱不成?”
曾国荃见问,赶忙答他老兄道:“兄弟正为此事,来和大哥商议。兄弟因见现在各处的探子,没有一个可靠。特地出了重饷,专练了一队侦探,方才能得敌方的真情。
“日前据报,说是伪天皇,自见伪北王杀了伪东王之后,伪东王的部下无不蠢蠢欲动。全城人心惶惶,谣言大盛。只好再与伪军师钱江商议,要他设法平靖内乱。当时钱江即答他道:‘为今之计,只有一面速下上谕,宣布东王之罪,使他部下无所藉口,此乃釜底抽薪之策。一面再夺北王官爵,再将北王之弟韦昌祚问斩,以平众怒。能将北王同问罪,更易消灭此事。’
“哪知伪天皇优柔寡断,既不肯宣布伪东王杨氏之罪,又不肯将那韦昌祚问斩。一日到晚,不是口中喃喃自语,求着甚么天父显灵,欲以教旨,劝化伪东王部下作乱之心,就是取那醇酒妇人之法,去与伪徐后东西二妃,以及众妃,一同裸逐伪宫,希冀早死。
“不防伪北王因见伪天皇没有办法,他又迁怒伪翼王石氏起来。先将他那吉妃,乱刀砍为肉酱。并把他的岳母伍氏,舅嫂吉氏,统统杀害。又命其弟韦昌祚,率领王府卫士,去杀石氏全家。石氏匆匆之间,不及调兵自卫,只好单身逃出后门,离开金陵,即行召集所部,一直杀往四川去了。
“当时韦昌祚搜获不着石氏,就将石氏一个七十余岁的老母,连同妻子儿女,统统杀死。韦昌祚返报伪北王,说是虽将石氏全家八十八口斩杀无遗,可惜走了石氏。伪北王忙入朝,硬说石氏要替东王报仇,日内就要造反,杀入皇宫。他为平乱计,已将石氏全家老小除去,还要逼着伪天皇下令通缉石氏。伪天皇一得此信,只是急得双脚乱迸,仍没甚么办法。伪北王也就回他府去。
“伪军师钱江,闻得伪北王又将伪翼王的全家杀害,伪翼王单身走出,重行召集所部,杀往四川去了。他就写信一封,命人追上送与伪翼王去。”
曾国荃一直说到这里,就在身上摸出一张稿子,一面递给曾国藩去看,一面又说道:“兄弟那边有个探子,混入伪翼王石氏的行营,居然被他抄得此信。”曾国藩不及答话,先去看那稿子,只见写的是:弟钱江敬候翼王将军麾下:弟闻足下大举入川,欲图不事之业,雄才伟志,钦佩何如。然当武昌既定,弟曾屡以入川之举为不可者,诚以天下大势,削其肢爪,不如死其腹心也。川省道途辽远,万里行军,粮秣转运匪易,军中以粮为主,岂其攫诸民间乎。且定一川省,满人不过成为少去一手或一足之人耳,于其生命,仍无妨碍。而我国内,徒分兵力,岂非大害。足下遽以一时之愤,罔顾国家大计,诚为足下不取也。忆自金陵定鼎后,东王归绾兵符,弟与足下寥落南京,已不能若曩时之得行其志。然郁郁宁居此处者,无非皆为大局着想,留而有待者也。今东王已为北韦杀害,彼之所部,虽在声势汹涌,并不难于立时抚定。北韦之杀东王,犹可谓之公也。今无端杀害足下全家,罪则不可逭矣。弟因天皇,迩来颇存患得患失之心,以致优柔寡断,每为妇人之仁所误。弟曾苦谏,其奈不听何。然非有意不卫足下,造成此出痛剧耳。为今之计,惟望足下,以天下为重,私人为轻,迅速返师,以助京国,是为上策。否则亦宜绕道武汉,进取汴梁,方为国家之福。方寸已乱,言未尽意。
足下之才,胜弟十倍,当能善善恶恶,有以自处耳。
曾国藩一看完了信,连连说了两句,大事不妙,大事不妙。正是:
江山破碎通身病
兄弟商量毕世才
不知曾国藩连说两句不妙,究是何指,且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