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四五回 左中丞奏陈援浙策 曾廉访咨报克皖文
第四五回 左中丞奏陈援浙策 曾廉访咨报克皖文 (第3/3页)
而问世的。前几天及见敝省的那位李希庵中丞,轻敌出战竟至阵亡,方才知道目下的大员,不过尔尔。”
曾国藩听了大吃一惊道:“怎么,李希帅前一向还有公事前来调人,此是那天的事情?”
潘鼎新道:“没有几天。”
曾国藩又问道:“足下究从何路而来?”
潘鼎新道:“是从庐州来的。”
曾国藩道:“这末我此地,怎么还没官报?”
潘鼎新道:“现在道途梗塞,信息难通。潘某因是家乡熟地,所以能够到此。”
曾国藩听了点点头道:“足下可知此事的大略么?”潘鼎新道:“略知一二”。
曾国藩摸着胡子,连声嗳嗳道:“你就说说看。”
潘鼎新道:“敝省省垣,已经陷在贼手,先后九年。因为安庆地方,虽是一个山城,可是面临大江,易守难攻。只要看从前的事情,一死就是几位抚台,此城难攻,可想而知。此次李中丞因见老帅已拜江督之命,他是安徽巡抚,须受老帅的管辖。”
曾国藩听到此地,岔口说道:“这倒还是我的晚辈。他那亡师罗萝山,是我老友。”
潘鼎新道:“如此说来,更有关系的了。他的急于要去克复省城,自然理所应该。岂知援兵未到,就去出战,守那安庆的人,又是那个威名极大的四眼狗;再加那个伪忠王李秀成,还怕四眼狗一时疏忽,又派了他那堂弟李世贤率了几万悍贼,扎在城外,以作犄角之势。李中丞的部下又少,从前未出乱子是全仗那个刘秉璋幕中的徐春荣,所以还能打上几次胜仗。自从徐春荣奉调去到湖北之后,李中丞一个兵单将寡之身,就是不去攻那安庆,已经芨芨可危,难以自保。一去攻城,便至一败亡身。”
曾国藩皱着眉头的说道:“舍弟贞干和曾大成两个,我已檄调前往助援安庆,何以如此耽误程途,至今未到。”潘鼎新道:“现在四处是贼。再加左宗棠左大人新拜浙抚,拟从徽郡杀入衢州,于是更加行军梗阻,极其不便。怎么可以怪着令弟大人。”
曾国藩听了,仍然不以为然的答道:“行军最贵神速。总是我不能教,以致舍弟的经验学问,两有欠缺之故。”潘鼎新接口道:“老帅的满门忠义,举世咸知,不必谦虚。但是现在安庆的抚台,朝廷尚未放人。令弟大人,倘能从速赶到,倒是克复省垣的一个极好机会。”
曾国藩不解道:“方才足下,不是还在盛称四眼狗、李世贤两个之能的么?怎么此时又说容易起来了呢?”
潘鼎新笑上一笑道:“现闻李世贤因闻左大人攻浙甚急,又见已经杀死一个清国抚台,安庆地方,暂时无虑。他已率兵窜入浙江,志在攻夺那个衢州去了。剩下一个四眼狗,自然多少有些战胜的骄气。所以我说此时,是个大大的机会。”
曾国藩一愕道:“足下据事立论,真是一位将材,令人佩服万分。现在左大人那儿正在少人相助,让我将你荐去如何?”
潘鼎新听说,方向身上摸出一封书信,呈与曾国藩去看。曾国藩接到手中一看,见是那位程学君介绍来的。书中盛誉潘鼎新的本领胜他十倍。
曾国潘至此,方才明白潘鼎新这人,非特有才,且有节气。明明来此投效,不肯先把介绍之信交出,便是他有身价的地方。当下收过那信,又问潘鼎新,愿到浙江去否?潘鼎新道:“同为国家效力,在此在彼,都是一样。”
曾国藩听了大喜,马上写上一封荐书,交与潘鼎新,命他克日动身。潘鼎新谢过曾国藩,起程之际,复又叮嘱去取安庆的机会,万万勿失。
曾国藩一等潘鼎新走后,即饬飞马报知贞干和曾大成二人。没有几天,忽得飞探报到,说是国荃、贞干两个,已把安庆克复。曾国藩一得此信,不觉喜形于色的自语道:“这样一来,真可称为难兄难弟的了。”
等得正式公文到来,细细看过,方知贞干忽在中途遇见国荃。贞干就约国荃帮忙先去克复安庆,再办围困金陵之事。国荃应允。果然竟被那个潘鼎新料到,四眼狗大有骄气,其一稍稍疏忽,一个九年陷在贼手的安庆省城,竟然克复下来。时在咸丰十一年八月。及至奏报朝廷,尚未接到批回,忽于初十那天,奉到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咨文,说是文宗显皇帝,已于七月十六那天宾天。安庆克复之折,竟不及见。
曾国藩这人,本极忠义。一见此等噩耗,不禁悲从中来。掩面而泣。左右慌忙劝慰。
曾国藩拭泪道:“朝廷待我甚厚,不比旁人。我在军中,每次大败,从未责备一句。直到如今才把安庆克复,那知文宗显皇帝,又已不及看见。哀哉痛也。我罪深矣。”
曾国藩哀痛一会,又把咨文再去细细一看,突又一惊道:“大行皇帝,本有太子,何必用着这班赞襄政务大臣。”
说到此地,就想以他三朝元老的资格,前去奏上一本。后又一想,这等大事,朝中大臣,岂无胜他之人,必定业已颇费斟酌,我却不可冒昧,姑且写信前去问过翰林院郭嵩焘再讲。
曾国藩想定主意,立即一挥而就,发信进京。谁知一等多日,竟没回信。正是:
大敌当前犹未靖
深宫确息更难知
不知进京之信,何以没有回音,且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