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山提议搬家计,徐家畅想印诗集 (第2/3页)
题吧。”
“我这2年抄录了许多诗词,上次你们拿的那本……大概只占全部的半成吧,我还有二十多本这样的诗集,而且质量持平甚至更高。”
听了这话,在座的几位姨娘都勃然色变。
上次那册诗集已经一本抵别人三本了,现在他居然说,这样的诗集他还有二十多本!
徐长水却面不改色,道:“那又如何?”
徐文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据诸位所知,现在一本诗集若放在市面上卖,大概值银钱几何?”
六姨娘说:“目前一本诗集的市价大概是200文到500文不等。”
徐文山不由得咋舌,本地县府的米价大概是斗米40文。
一本最便宜的诗集,也值得5斗米。一斗为十升,大约30斤,5斗米也就是150斤。当年陶渊明县令的俸钱也是5斗米。5斗米换不来陶渊明折腰,但能换到一本最便宜的诗集。
徐文山又问:“父亲,去年收成何如?”
徐长水虽不知道徐文山为何这样问,但这些数字早就了然于胸,侃侃道:“我家田地去年共收粟1010斗,菽156斗,其外棉花50斤、麻20斤,蔬菜瓜果未计数。”
菽就是大豆。徐家大约有地200亩,其中四分之一的地用来种菽,另外的地用来种粟,边边角角的地则用来种棉花。徐文山草草在心中算了下,粟的亩产大约是每亩100斤,菽的亩产大约是每亩50斤。这样的亩产已经低于原来地球上古中国的一半了。
一个拥有200亩地的超级大地主却只有这么一点粮,看来徐家的问题不仅是少子这么简单。
徐文山眉头皱了起来,不过心想这些暂时放下,现在首要解决的是搬家问题,他向徐长水道:“只算我家的粟的话,总收1000斗,刨去佃户的,实收500多斗,我们取个整,算500斗,假设全部卖出,一共可得20000文也就是20贯钱。我一本诗集,假设定价400文,只需卖出50本,就可以赚回我家一年种粟所得。”
徐文山又转头望向六姨娘道:“姨娘,你说我这诗集有没有可能卖到50本?”
六姨娘说:“何止50本?这诗集卖出5百本都不稀奇!”
徐文山笑着谦虚了下,回头又顾徐长水道:“父亲,你看,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