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发展与流水作业 (第3/3页)
练烧瓷技术的赵家族人做为‘师傅’,把全套烧瓷技术拆分开来,从头到尾分为二十几道工序,每名工人只教一道工序,形成一条生产线,这样一来,甚至一两名有全套熟练烧瓷技术的赵家族人便能管理一条生产线,而一条生产线便建一座瓷窑,李飞一下子就建了十二座瓷窑。
其实量产水泥,李飞同样用的是这样的方法,以后如果再建其他作坊,也肯定还是这样的方法。毕竟后世资本家压榨劳工才想出来的极致手段,盛行于资本现代化,这样的生产效率绝对是最高的,而且还不怕技术外泄。
一下子建了这么多水泥窑以及瓷窑,可不仅仅只是大窑本身的用工量,而是整整两条产业链的用工量。
并且水泥烧制出来之后,还得立刻用去兴修水利等。本来兴修水利这种事情,朝廷完全可以以徭役的方式让百姓无偿去做的,但李飞并不想那样做,仍旧用招募的方式,付出工钱,让百姓劳有所得。
毕竟,他发展安东,最主要的是让百姓富起来,只有百姓富起来了,安东才能富起来。如果只让百姓做事,而不给百姓工钱,百姓如何富起来?
经济学李飞都不太懂,大唐的人更加不懂。
他们不会去想百姓富起来了,才有钱去买更多的各种商品,需求上去了,必然刺激生产,而朝廷只需要抓住生产的源头,按照生产的数量收税,需求越多,生产越多,财政自然也就越多,如此良性循环,朝廷本身得利,百姓得利,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水泥,瓷窑两条产业链,加上兴修水利等,需要的人手是以几千上万为单位计算的。以至于辽阳城方圆几十里,到处都是招募工人的启事。
“每日劳作五个时辰,中午有一个时辰午觉休息,包吃三餐,每个月还有一千文钱的工钱,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男女不限!”认识字的百姓没有多少,但总有认识的不是,这不,一张招募启事便被周围百姓催着一名识字的人读了出来。
百姓顿时简直一片哗然,包吃三餐还有一千文钱的工钱,还男女不限,劳作时间也不长,这待遇简直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