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外公李岩 (第2/3页)
安帝时任太尉。父亲李益,曾任赵国国相,自己担任司隶校尉——这个职位的由来可以上溯到大概三百年前——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获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后来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不难看出,此职位颇有实权,不是股肱之臣休想担任。家世非凡,且身居如此炙手可热的职位,却几乎家徒四壁,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李岩从他的祖辈父辈手中继承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铮铮铁骨,清廉之风。
李岩的精气神通过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放射出来,如同阳光照射到刘陶的心灵深处,使他吸收了很多的能量,这种能量增强他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为他勇敢应对将来的局面提前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不仅如此,有关李岩的口碑也给了他深深的教诲和有益的人生启迪。当年李岩因公事被免官,回到家乡纶氏县居住,教授学生常常达到近千人,可见人们对他的信任和爱戴,乡党百姓不因为他被免官而疏远他,更没有嘲笑他——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趋炎附势的小人都有,但是毕竟是一小部分人,尤其在民间,老百姓爱戴的是清官,为民请命的好官,而不以其权位为衡量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李岩的故事妇孺皆知,荀爽曾经去拜访李岩,为李岩赶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居然为李君赶车了。”李岩被人敬慕到了这种地步,这是多么奢华的荣耀,这是比任何权势都有价值的灿烂荣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阳人樊陵,他请求做李岩的门徒,被拒绝了。樊陵后来依靠阿谀攀附宦官,官至太尉,被有节操的人所羞耻。
刘陶由此得出结论:人生的成功和价值不在于权势官位的大小高低,而在于是否得到世人的尊敬。刘陶决意要做一个像李岩一样的人:李大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自己的楷模。其实,一个人下决心并不难,最难的是如何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李岩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以及如何面对逆境厄运的态度更加坚定刘陶的决心和选择。这些对他将来应对各种难以想象的挫折考验有莫大的帮助。
此时此刻,这位叱咤风云、声名远播的忠直之士、无所畏惧的朝廷重臣竟然忧心忡忡,由此可见邪恶势力的强大和官场的险恶莫测,此情此境让刘陶感觉一股寒意袭来,内心涌起悲凉之情,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将要面临的巨大压力。他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早就听说李岩大人的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李岩最初被举为孝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