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 分餐问责监国相王 (第2/3页)
是好吃,就是没吃饱。”
“你说的是实话,朕可以肯定,你昨晚没吃饭。”康王笑道。
军师笑而不答。司马替他回道:“估计昨天中午也没吃。”
“哎,做大官也很辛苦。”康王感叹道。“休息。”康王到后面的休息室去休息去了。
除三公回官房休息之外,其他大臣们没有走,都在那里聊天,有的说,“康王如此年轻,却如此的厉害,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宽度,都不一样,当年做他的老师真是难。”
“那个陪读的司士,看来也不可小瞧,定是怀揣四海,胸装五岳的高人。”拭目以待。
下午议会开始。
“各位爱卿,朕想知道午饭吃得如何?”
“确实好吃,陛下。”少师说道。
“你吃得很干净,朕都看到了,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这分餐制确实好,你看,每个人吃没吃完,一目了然,如果这政务也采用政务分餐制的办法,多好,谁的碗里谁吃,不会互相扯皮,比方说,选士,选俊,造士辩论,到进士,从入学,教学,到毕业,走出辟雍学宫,都由一人负责到底,这个人可叫辟雍之雍正,王朝国立大学校长,这样就有系统了,其他部门也是一样,尽管大多数部门都是这样,但还是有很多部门职能不清,相互参插,导致相互推诿,有的相互夺权,这样就会造成暗斗不止,内部对立消耗体力,受伤害的还是国家和百姓。
所以朕打算进一步细化职能部门,简政问责,谁的部门出问题,谁负责到底。追究责任,一查到底,简单直接,中间尽量减少环节,简单是一种智慧,简约是一种美。
谁的碗里的菜,谁吃,不是我的菜,我不吃。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康王又抛出一个问题给大家。
“微臣赞成,这有利政务开展,便于追查责任,分餐制,卫生,干净,平等,公平。”少保赞成道。
“陛下说的是分类议会,指每一类事务,不是单例。微臣赞成。”少傅说。
“没意见的举手。”太保说。
“十八人举手,通过。”太保说。
“总结一下今天讨论的四大问题,1、派监国到诸侯国中去担任监国一职。2、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打造片区经济。3、分餐制,调整体制改革,细化问责制度。4、加强收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贤士深入基层任职。以上四个问题,均已通过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即可实施。明日早朝,朕宣布具体事项。”“今天此会到此结束。”康王说。
会后,所有人都看清了形势,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不学习就落后的感觉非常强烈,那里是顾命,就是来听课,接受新鲜事物教育的,师氏和虎臣是军人,对施政更是缺乏经验,真的要终生学习,一刻不可慢待。就如康王所说:“社会的发展总是要比感知要快一步的。要跟上这一步,就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获取新事物的信息。当你得知这些信息时,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慢了半拍。”
第二天早朝,礼仪之后康王开始说话。
“各位爱卿,朕昨天举行了议会合议国事,对重大事情做了合议表决,现朕做具体部署。也是朕上任之后的新政政策。
第一个决策是派监国人员到诸侯国中去担任监国一职。谁能担当得起监国的责任呢?
朕考虑再三,决定第一批监国人员在托孤大臣中委以重任,监国和封分是同样,享受诸侯国子待遇,待遇由朝廷发放,监国人员每一个季节回来召开顾命议会一次,一年四次,来反应所监之国与各地区的总体情况。
监国,顾名思义,监理,监督,监控,监察,监管,汇报,沟通,督查,督察,督导,督办,但不要干预诸侯正常事务,以朝廷国家安全,地区团结为第一要素,以上通下达和王朝保持一致政治方针为第二要素。
这第一批监国国子是,司马,司徒,司空,师氏,太史,大宰,百尹,大宗、司农,虎臣,上卿大夫,上大夫,军师,少傅,以上十四名官员前去各地监国,具体到何地监国,明日在家侯旨。”康王下旨道。
“遵旨。”十四人出列说道。
康王吭了一声,下面肃静,康王说:“朕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朕决定封年轻的叔弟应侯到艾国担任国子监,朕同时决定,艾监国不设立君主,由监国子独领地方政务,也就是说,艾监国属于朝廷直属属地,这个地方作为朝廷的试点直属区。”
康王这个决定,可谓先进,这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先驱,第一个先行者。这也意味着监国子的权力的标杆衡量标准示范区。
康王接着说:“朕三年以后前去视察监国子的执政情况。”
群臣激动,鼓掌,雀跃。
康王为何要封他的弟弟为监国子,而不封为诸侯君?因为应侯本有封爵,也有食邑,这么安排,另有隐情,艾国边上就是黄国,黄国境内有个历史悠久的铜绿山铜矿,康王是冲着铜矿去的,康王没有直说,监国,其实就是监督铜矿,铜矿资源属于朝廷所有,铜,此时称金,朝廷重器。。
这个高官老臣全部外派出去了,不等于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