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回 戎毕争端许男调和 (第2/3页)
重性,已经不仅仅是小偷的问题,事态严峻,吓出一身冷汗,可第一要事,就是赶紧派人抓这帮贼人,带魿酋长派出二十批干将,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将偷宝彝的家伙抓到。
问题又来了,盗宝家伙不知道这是大宝,他把宝彝当普通铜器给卖出去了。使者继续追踪宝彝被卖的下落,最后在许国地域找到第五个买主。宝器终于找到,酋长花十倍的价钱将宝彝买回,于是派人将宝彝奉还毕国公。
可世上有一句话叫得理不饶人,毕国公决意要君酋长交出其他六人和其家属,由毕国按照国法处置。
按照国法,盗窃王上御赐宝彝,是要杀头掉脑袋的灭门之罪。带魿酋长说,根据案情,将盗宝彝之一人交给毕国公按照国法处置,其他四人没有参加实行盗窃过程的,愿意以货赎罪,盗窃宝盒之人,其家属也愿意以货顶罪,望毕公网开一面,看在双方邦交的份上,给予回旋商议余地,至于其七家家属人员,就免于罪责吧。
毕公坚决不同意,并放出话来,如果不按照这个提案办的话,将上告于当朝王上,到时由王上处决。
带魿酋长得到消息后,很是恼火,可问题是自己的臣民错在先,是理亏的一方,只好继续想法周旋。
下面的大臣给酋长献策说:“按照周朝法令,偷盗御赐宝器买卖参与其中者,同罪论处,许国的臣民参与买卖了盗窃宝彝,是属同罪,这样的话,就找个联盟者了,许国君势必要出面调停此事,否则他的五家买卖宝彝者,也将一同论处。”
带魿酋长一听,赞成有道理,赶紧派使者到许国讲明道理,请许国君出面协调此事,并开出价码,愿向毕国献上良马一百匹,平息此事,双方私了。他们知道许国君和当朝王上都喜欢宝马良驹,开出良驹来赔罪,王上喜悦之情一来,也许就赦免了大家,何况百匹良马相赔,这已经是天价了,何况宝彝已经奉还。
因为涉及到许国国民买卖御赐宝彝事件,许国君无奈之下,不得不出面前往毕国作调解人。许国君是个男爵,在王朝五等诸侯公、侯、伯、子、男中排名为最低等级的国君,而毕国是一等公爵,地位之高,那是不可小瞧的,毕公高当年可是横行一时的朝廷位居三公的太师,掌兵权,后来又接管洛邑成周,代替了周公后人。毕公怎会把许男君放在眼里,可谓权微言轻,不过许男有一点优势,穆王比较喜欢,他是爱马名家,天下数得上的几个爱马之人,许男凭着这点爱好,得到穆王的喜欢。但毕公不喜欢马,他喜欢权利,喜欢拿大,这就麻烦了,遇到一个没有爱好的国君,万事很难搞定。许男碰一鼻子灰之后,灰溜溜的回去了。
带魿酋长一看此事无法私下解决,若上报朝廷结果也是自己吃亏,因为理亏在自己,这是王法,王法讲得是公平公正公义,无计可施,哪只好走最后一条路了,只好用武力解决了,这是戎人的习惯,既然不讲理,也只好不讲礼了。戎人的脾气来了,戎人就是好战,讲不通就打,只有打,才能打通。这是什么强盗逻辑?是受到超级大国谬论的影响?
带魿酋长下令备军,准备攻打毕国。
带魿五千大军压境毕国,这个决定让毕国公万万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胆大枉为戎人,没理还打人,还敢挑起战争,天下没有王法了吗?战争,这是国之大事,得上报朝廷,得上报穆王,最好得亲自向穆王当面汇报,不然不好添油加醋,一不小心就变成因自己过分举动激怒人家而造成兵戎相见,毕国公知道自己的隐晦之处。
话说穆王正在巡视东方诸侯,现在正在黄河顺句国的雀梁山巡视,这是穆王第二次前来这个地区巡守,按照朝廷规定,六年一巡守,加上王者没有特殊大事情,得一年中要三次行猎,将完整的猎物晒干,充作祭祀鬼神的用品,这些猎物干货称为干豆。其它不完整的猎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