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回 史录日记穆天子传 (第3/3页)
曰甘。”
很少人看得懂史录记载的内容,篆诂只能给大家解释加注一下。纽:枢纽堤坝。菹:菹台。兽:小鹿等。牾:活泼敏捷。逸出走:逃脱,逃跑。丘:驻地,指五鹿官人的驻地。其皮:这里指鹿皮。脯:这里指鹿肉肉脯。
这段话的整体意思是说:“这天九月初八,即辛未日,穆王一行在菹台堤坝上逮住一群野兽,其中一只比较机灵敏捷的小白鹿挣脱逃跑奔走了,穆王乘渠黄宝马追赶白鹿,逮住它。(当晚)穆王驻扎的驻地行宫,是五鹿官人的地方(五鹿城地域)。(第二天),穆王驻扎在漯水这个地方,安顿好之后,五鹿官人开始杀鹿剥皮,取最好的鹿肉肉脯为穆王做鹿肉汤,五鹿官人做好膳食之后,献给穆王,穆王品尝后,赞美道:‘甘甜可口,真是美味佳肴,人间极品。’”史录官记录的简明扼要。
史录官记录的内容,后人很难看懂,这也难怪,原来是甲骨刻辞,用刀刻,难上加难,现在虽改竹简刻辞,容易了一点,但,能少刻一字就少刻一字,能表达意思就行了,篆刻是要功夫的,言简意深,也表明文学水平精练之高吗,人文史家,讲究的是精道,一字千金,越看不懂,越说明水平高。可一千年两千年以后,你记录的历史文章谁看得懂啊?
远处传来遥远的回音:“读懂西周,是有难度的,看不懂是你的事,怎么写是我的事,西周文风就这样,爱看不看,本官不想留名青史。”话说到如此地步,后人无人再争辩,只好开动脑筋乱猜,猜错也没有关系,要不你猜个对的准确的版本出来!
第五天癸酉日,早上辰时,穆王在黄河北岸举行祭祀漯水河神典礼,用一头白鹿,一头猪,一只羊,一竹笾韭菜,还有一坛高粱秫酒来祭祀河神。穆王跪北面南向着漯水方向,祈祷河神以求免于水患,顺风顺水,具体祷告词不详。
仪式举行结束后,穆王转道济水,到了晚上,穆王到了黄河北岸历山东麓济水边上的草中之地,草中君接待王上一行,举行大型招待宴会,和广乐歌舞晚会,穆王很是开心。
史录又开始记录当天的事情:“癸酉,天子南祭白鹿于漯,乃西饮于草中,大奏广乐,是曰乐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癸酉日(九月初十),穆王用白鹿在黄河北岸向南边的漯河举行祭祀漯河河神,而又到西边草中地方饮酒,大奏朝廷广乐,奏乐的人,是乐人。”草中,指草医子在济水上游地区历山行医,当时为妫汭酋长,故称历山妫汭济水上游为草中。
第六天甲戌日,穆王延济水北上,继续巡视,到了济水昌意城(皇帝之子昌意所建,也叫昌乐、乐池,乐取沃野,茫茫乐土之意,后人叫乐昌。),昌邑城主是盛姬的哥哥盛伯公子姬济公子在此镇守济水,姬公子接待穆王,和妹妹盛妃团聚,穆王赐封盛姬兄长为盛姓,为盛门始祖,并赐在此建立重璧之台,检查守卫济水。
盛伯拜受,谢之。
赐封,这是王家朝庭大事,这件事,史录得记录详细一点:“甲戌日(九月十一日),天子西北,姬,姓也,盛伯之子也,天子赐之上姬之長,是曰盛门,天子乃为之台,是曰重璧之台。”
这句话的意思,记录的很详细,可很少人看得懂,看来读懂西周确实有难度,这厮记录历史史实,藏头藏尾,“天子西北”,时间长了,时事变迁,后人怎么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无人知道,太含糊,其实是在菹台西北方位的昌意城,你直接说具体地名不就结了吗!上姬:指盛姬。上姬之长:指盛姬兄长姬济,现改姓为盛,即开始叫盛济。重璧之台:指东有菹台,北在济水南岸再造一个瞭望台,称为重璧之台。重:再,第二的意思。璧:是堡垒之意。
本文系篆诂独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