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回 裴元偷袭虢公惨归 (第3/3页)
后经验,是司马单的事情。
司马单并不这么认为,惨痛的教训,带来的后果,就是节节胜利,没有失败经验的积累,没有痛定思痛的教训,如何成得了兵家,哪些说话不腰疼的人,都在想当然,冬季吹凉风,有本事到前线溜达一圈,看看你的嘴巴行,还是敌人的枪刀行,说这话的一定是个大嘴喇叭,事不关己,说错了也没关系的小民(小人)。
司马单大赏裴元将军手下五百将士,按照功勋,个个称得上英雄,提拔为将军也不为过,而虢公尽力表彰父余将军。
裴元将军说道:“仗打到这个地步,没有光彩的事情,受奖有愧,本将军告老还乡。”
“裴元将军前期虽然失利,后来以少胜多,妙计横生,频频立功,为将豪气冲天,不失军人本色,当作为三军表率,彰显将军本色,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已经完成使命,平定动乱,当重奖。”懿王发话。
“陶利将军,朕封他为陶邑父,留守陶利城驻地,镇守边防。”懿王册封。
“其他人等按功行赏,不得有误。”懿王交代的很清楚,战争不管胜负,奖罚分明,这是为王之道。
大祝申原本之意,用文人做武将,专家不做专家的事情,胡乱搅和一番,让失利失败来打击懿王的内心世界,借机谗言,鬼神上阵,没想到懿王内心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于是到嘴的神话也不敢乱说,只好等待机会。
大祝申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胡乱推荐尽然培养了一名军事家,太保虢公将成为太师。
懿王七年元月,因为虢公亲眼目睹诸侯贵族的嚣张跋扈,不讲王法,残害小民,懿王决定将道德并轨,王具道学,君臣具德,携德为君为臣,作为对诸侯述职考核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负责这项工作的太宰雁,已经老态龙钟,不堪大用,懿王决定让其退位养老,另选贤臣。
懿王全衡再三,谁敢动真格的执行王令?不怕得罪人,也敢得罪人,这人是谁?诸侯怕谁?诸侯怕王上,谁能代表王上?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只有王后的弟弟,姜益公,九州之牧,主管九州诸侯君,西部雍州牧姜益公,王上的小舅子,确实是最佳人选。
益公牧为人大胆心细,口才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强辩,雄辩,戏说,实说,可谓当今一流,法典倒背如流,典章顺手拈来,怀揣天下诸侯,如数家珍,是个理想人选。
懿王找来内藏史德学研究室主任趞(que)曹,小宰道学大成蔡宫侯,理学继承者太史史淢(yu),三学并论治世之道。
道学王道,不用说,已经从穆王、共王时代推行,现在关键是德学体系,如何让诸侯大臣有一套规范的德学标准,标准化的程度可以直观到量化考核的程度,这个事情落实到趞曹的肩上,具体考核有太宰负责,两名小宰协助。
趞曹认为:“王上倡导携德为君,这是诸侯执政的标准这一,无德之君,可以废止,另任,至于如何携德,何为道和德,臣与蔡宫侯联手汇编一部道经和德经,也许不太完善,但作为试行本推行,也算一个标准化考核文本框架。”
“好,两位爱卿,早日拟出道经和德经文本框架,早日兑现携德为君的理论范本。”懿王说道。
“太史爱卿,你没有什么要说的吗?你的理学,可是真理的根源,自然之理,即万物之理,一物之理,通万物之理,格物寻理,是你的绝学,听说司空扬跟你学了不少物理学,力学,结构学。”懿王说道。
“恕臣无罪,臣方敢直言,物理往往不通人情,只讲规律,得罪人的道理太多,得罪那帮人,还要得罪这帮人,陛下赦免臣无罪,臣就敢说。”太史史淢说道。
“朕恕你无罪,你讲得是规律,不是针对性的对付谁,直言不讳,直言贾祸,免罪。”懿王说道。
史淢到底会如何表述他的治世之道,王德和臣德,是否可以并轨同用,理学将充当成为治世的什么角色,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