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回 宰樊伐狄败后修城 (第2/3页)
叫阵,高父应战布阵。
赤狄全部是骑兵,狄者,来去如疾风迅雷,快也。也就说赤狄之人,骑马善战,来去疾驰,兵贵神速。
赤狄大将,也不多话,待周军布阵之后,身先士卒,策马飞奔冲向周军阵营。周军钲人擂鼓迎战,周军八千人马,迎了上去,双方混战,拼杀,你死我活的拼杀,快刀斩乱麻,快打慢,慢者倒下,活着的继续拼杀,杀得眼睛红了,手软了,退也无力站住了,还是坚持拼杀,站住,就是英雄,倒下,就是告别,告别仪式很特别,无声,或者哀叫,一声呜呼哀哉。
两个时辰之后,双方能够站着的,还能骑在马上的,都是豪杰,都是武功盖世的战将,可是这样的人已经不多,周军八千人马,看上去已经倒下一多半,赤狄骑兵,还骑在马上的,了了无几,狄人的马下功夫,不好和周军比,只要下马的人,周军都给他下马威,这样看来,赤狄的死伤远比周军多,五千骑兵,还乘不到一千人马,此时再战下去,就是同归于尽,同归殊途的战法,周军主动鸣锣,赤狄人马也是后撤。
此战,史称姬家堡之战,周军大胜,周军八千人马,死伤过半,含伤员还有四千人马。
赤狄,安全撤退的一千骑兵,还有五百能跑得伤员,不能跑得伤员,都成了周军俘虏。
周军打扫战场,发现很多看似死了,却还有气的狄人,高父下令随军医生救援。
第三天,太宰樊的主力部队赶到,对第一战的双方硬拼搏杀,心里感到一丝凉意,这不像狄人一向打了就跑的战斗风格,难道这次他们要死磕到底,顽固不化,抗争到底?
周军主力军的到来,赤狄人并没有害怕,岚邑皋狼,已经燃起狼烟,狼烟四起,这是求援信号,岢岚狄人已经出兵,五寨狄人也出动了,多地狄人,向姬家堡方向汇聚,三日后,狄人共计合并二十万骑兵,于岚皋狼的岚城。
太宰樊山甫下令周军过汾河到对岸的天柱山的北麓,和岚城对应,准备攻打岚城,他哪里知道岚城已经会聚二十万赤狄骑兵,周军两万多人前去,等于送死。
没等周军攻打岚城,赤狄骑兵已经将周军团团围住,也没叫阵,就是用二十万骑兵,围住周军大营,准备围剿周军。
二十对两万多人,九比一,九人打周军一人,周军一人要打狄人九人,好手打不过双拳,何况九人?
太宰樊知道不妙,下令向北突围。
周军参军建议自焚军营外围营帐,这样狄人杀不进中军,然后乘火势,全力向北冲杀突围。
太宰樊采纳参军建议,下令焚烧军营外围营帐。周军大营,顿时火光烛天,狄人无法冲进周军军营,只好射箭,周军乘机全力向北冲杀,杀出一条血路,向大盂之地撤退。
待周军撤退到大盂之地,清点三军,结果,让太宰樊流下几滴伤心的眼泪,周军还有一万人马,其他,全部在突围中丧生。
天柱山之战,周军彻底败了,大败,惨败。
樊山甫无奈何地的向宣王报告败绩,请求支援。
宣王下令太宰樊回都,令兮甲仲山甫出师前去剿灭赤狄之乱,让其诚服朝贡。
樊山甫得令,回师,兮甲吉父率师北上,换下樊山甫。
兮甲作为老道的统军将领,吸取樊山甫的失败经验,他没有急着前去前线和赤狄硬拼,而是屯兵中都邑,在此建筑高台,建立防御工事,练兵遣将,适应北方战场的环境地形气候变化。并修筑西面北面围墙,预备赤狄来攻,。
兮甲将军,这是什么想法,古交离中都邑相距百里,难道他不前去主动攻打赤狄,而是在此防守?
兮甲解释说,这是第二道防御性工事,万一不敌赤狄,退到此处严防坚守,也是最佳方案。
兮甲知道,赤狄二十万大军,自己仅有六万大军,如何是赤狄对手,就是防御,也成问题。
难道他要丢弃北唐之地?
不是丢弃,不是放弃,只有朝廷发兵三十万,方可说此大话。这个年代,没有兵法可讲,就是靠人多势众,以多打少,最起码要势均力敌,方可一搏,现在六万周军,如何直面二十万狄人?如此不顾战士的生命,前去硬拼,自己不是自己人的刽子手?下场和太宰樊有何区别?
兮甲吉父说的一点不假,不是他不战,怯战,而是面对现实,他能保住二线防线,他就满意了,为此,他借故修筑中都邑的防线工事,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