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回 南申聘誓湦王订盟 (第2/3页)
方大军,前去征服南申。”<
湦王赞许:“然,不得不防,那就调集北部诸侯前来镐京会师,征用他们的兵源。”<
司马寿说道:“王朝七十万大军,何须调集诸侯散兵游勇?诸侯的将士,战场上是否出力,也是不得而知,大打折扣的可能性还是存在,还是用自己的王朝兵源吧。”<
虢公石父说道:“司马大人担心多余了,朝廷改革革典,包含诸侯邦国兵源,虽然因这因那搁置,但是,改革势在必行,也好乘这个机会,演练一下,也好将来的军队改革政策的推广,就按照王上的意思,会盟诸侯,谈武论政,约定出兵事宜。”<
司马寿无话可说,只得默认。<
湦王十年,春天到了,诸侯春朝觐见之际,湦王召集王城周围诸侯前来丰都宗庙太室,会约订盟。<
虢国,毕国,毛国,芮国,豳国,西单国,褒国,周国,琱国,同国,散国,程国,樊国,虞国,等第一批二十国,汇集于丰都宗周太庙,湦王用王宴招待他们,订下军事盟约,只要镐京一旦兵变,烽火台的狼烟四起,各地诸侯前来勤王。<
前来订盟的诸侯,旨酒管喝,王乐管听,酒足饭饱之后,签下自己象征性的承诺大名,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
这是西周王朝两百七十多年来第一次朝廷与诸侯邦国之间的签约订盟。此举降低了王朝的身份,级别,和威望。这是太宰虢石父的罪过。王朝有足够的王师,何惧叛军,就算诸侯联盟,也不至于到如此地步。可订盟只是开始。<
有一就有二,当然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订盟。<
这帮诸侯酒桌上的豪言壮语,就是酒话,在事实面前,就出洋相。政客政治,诸侯都是地方性的政治,都具有地域目的,王上讲得是大战略,诸侯讲得是小战略,私心杂念的政客还在盘算小算盘,订盟的效果其实作用真的不大,没有用,就如诗人在诗中说,湦王多次订盟,祸乱越出越不止,甚至有些诸侯想乘机另有想法,拉帮结派,招收党徒,计划坑害湦王,每当王朝遇到危机,总有人落井下石,揭竿而起,自称枭雄,历来如此,这次也不例外。<
一个人站出来坚决反对。谁?胆敢反对太师尹和太宰虢石父的联合决策。<
当然是同门异户的兮甲吉父尹吉甫了,三朝元老老将军,身份特殊,兮甲上奏湦王说:“老臣有失子之痛,长吟伯奇《履霜操》,不希望惨剧再次发生,望陛下三思。”<
湦王心里酸楚之余,暗暗不爽,王家没有私事,王就是政的等同称呼,王有子,政没有子,政是个独立公有制,任何人不可徇私徇情私有化。正文为政,为政首要为正。<
太师尹却不管这么多,照样参奏兮甲的不是。<
湦王接到太师尹三次奏章,奏章中列举尹吉甫的诗歌多为讽刺湦王之诗,湦王思量再三,认为讽刺的诗歌写的不错,同时湦王觉得兮甲将军治国理政能力一般,尤其是这个十年间,没有什么建树,只是占了位置,兑现先王考宣王临终的遗言而已。遗言已经兑现十年了,兮甲也确实太老了,该休息了,让其回去专门写诗吧,哪怕是继续写讽刺的诗也是容许的,湦王决定第二次放逐尹吉甫,不过这次放逐的地点是武当山南麓的荆楚的房邑边缘地带,作为讽刺王上的代价。<
放逐地点的选择,湦王有所考量,湦王认为,兮甲放逐于荆楚和庸国之间,作为屏障,对于荆楚和庸国之间的势力平衡会起一定用处。<
兮甲吉父尹吉甫被逐,叫苦连天,背后写诗大骂湦王是个枯萎的柳树,不值得依靠,朽木不雕,大骂湦王是个虐暴之王,乱政之王,礼制尽失之王,还说湦王的改革欲望无法实现,欲望太高,跌倒就会很重,感叹说:“为何当初用我治国理政,现在反而要放逐我,让我遭殃。”告诫后人和朋友说:“湦王虐暴乱政,不要去招惹他,就像我一样,话不投机,政见不同,就会遭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