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枝末节(二) (第3/3页)
要书信来往,直接打电话多方便呢?”(注:如今写信只需写好内容,在寄出信的同时再套上信封与邮票。)
在手机病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李海波居然利用解放前的顽固思想来解答道:“你说晓英会不会是怕辐射导致身体亚健康呢?所以利用书信来往,防止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王坤愣了一下,只能用“你想的有些跑偏”来回复他。随后王坤又换了种问话方式:“晓英明明有手机的,却只能和对方书信来往,那么能说明对方是没有通讯工具。我想来想去,只能想到有限几个地点符合这种情况,而且其中一个地方的可能性最大。”
李海波瞪大眼睛,仿佛猜到什么,又脱口而出喊道:“你是说……”
“监狱!”
李海波一脸的茫然,声音细的好似骨感美女的腰部,那声音弱不禁风,仿佛吹口气就会断:“也就是说,晓英跟犯人互通书信,这怎么可能?”说完后死盯着那几张纸,努力半天才终于松懈下来,露出一脸的无奈。
不知是无奈“曾经拥有”,或许是无奈“有缘无分”,又或许是无奈“移情别恋”,又或许什么都不是。
“走吧,我带你去找线索。”王坤自信满满的说。
“你知道那所监狱在哪?”李海波话中充满了不信任。
“刚才有人告诉我了。”
“刚才?谁说的?我怎么没听见?”李海波通过满腔疑惑,熟练的连续说出三个问题。
“房东老太太说的,她说曾经在菜市场见到过晓英。”王坤接着说:“如果我没猜错,晓英会去买菜,再结合跟犯人互有书信来往,那么必然是给他送的饭。”
“你说的有道理。”李海波好像在接受新思想教育一样,听的眼都不眨。
“既然是送饭,你会不会提着饭菜千里迢迢的给别人送去?”
“当然不会。”
“你这么笨都不会,晓英当然也不会,所以得出的结论是,那所监狱就在附近。”王坤的话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漂移道:“不过我劝你最好别去,因为去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你是说晓英不见了,也就证明那个人已经出狱了?”
“没错,你总算聪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