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卖古董的招(第二更) (第2/3页)
江华在一个摆满壶具的小摊子前蹲下。
鬼市的小摊通常摆的东西也都很杂,往往一个小摊上瓷器、青铜、书画、纸币等等什么都有,象这样的只卖一样东西的还真的不多见。
“嘿,这样老板,不知道你要什么,我这里的可都是好茶壶,比如说你现在拿着的这一把,就是清初惠孟臣大师的作品。”
马才看到江华在自己摊子前蹲下,顿时就是精神一振,嘴一张,不知道已经说了多少回的话就喷了出来。
江华一听就乐了说,“哟,你这玩意还是惠孟臣的?打算卖几百万还是几千万?”
惠孟臣是华夏荆溪人,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紫砂壶名家。
“老板,这我还真的是不骗你。”
马才指着江华手里的壶,说,“惠孟臣擅长的都是小壶,从壶式来说,有圆有扁,有高身有圆腹等,最擅长的就是梨型壶,同时他制作的壶通常都会刻款,字的特点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很象……这些都不用我多说,你一定知道的,我唠叨的原因是想让您对比着看看你手里的壶,看看是不是符合。”
“听你这一说,还真的是把惠孟臣的紫砂壶啊!”
江华看了眼马才,在自己面前玩这种把戏?
古董鉴定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里面有个人们经常犯的错,或者说误区,就是“只看对的”,就是只看得到那些符合的特征。
小壶、梨型、擅长刻款,这些都是惠孟臣的紫砂壶的特点,而且是公认的众所周知的特点,但也正因为这样作伪的人就会注意这些,甚至特意强调这些特点。
有人盯着一件古董看了老半天,越看越觉得是真的,原因就是他脑子里只有那些大家都知道的特点,别的不合理的地方完全看不见。
卖古董的非常明白是人都有这种盲区,在推销自己的东西时就会有意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强调这些特点,影响判断。
再加上玩古董的人都有捡漏的心态,一看这是好东西,而且价钱不贵,顿时就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赶紧掏钱买下来。
鬼市里出摊的人都擅长这类的小把戏。
事实上,古董鉴定最主要的不是看对的,而是看不对的,也就是说上手一件古董不是看它哪些特征是符合的,而是要找出哪些特征是不符合的,这样才能够鉴定出真假来——只要能够找到一条是不符合的,那就定假无疑。
“哦,那你想卖多少钱?”
马才伸出手掌,轻轻地摇了一下,说,“得这个数。”
“五十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