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祖孙密谈 (第2/3页)
睛眨只两下。眼眶开始泛红,湿“皇祖父”你吓死孙儿了!”朱允坟带着哭音埋怨。
朱元樟伸手抚着他的头顶。温声笑道:“过了自己这一关。以后你这一生便是平坦大道。天下再没有什么事情能难住你了。孙儿,你要记住,你是大明的皇帝,这天下所有的臣民皆要向你跪拜,世上没有任何人能让皇帝感到害怕,一个有着畏惧心的臣子是好臣子,但一个有着畏惧心的皇帝,绝不是好皇帝!明白了吗?”
朱允坟使劲点头。
朱元璋收回手,复靠在椅背上,淡淡道:“说说你对藩王之策的利弊之见,咱们祖孙俩也该统一一下看法了。”
“藩王之利很显然,以皇室直亲戍守天下各地,可保天下不乱。可令边疆无忧。统兵之权尽握于藩王手中,可以保证我朱明江山永远姓朱,不必担心外姓武将篡权夺位,历观各朝各代,以执掌兵权者篡位夺权最多,如唐高祖李渊,以太原留守之高位起兵夺了隋朝天下,如宋太祖赵匡胤,以殿前都点检掌了兵权,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天下,皇祖父鉴于历朝亡国的教,采用刘邦的藩王之策,分封皇室亲王戍守各地,这样便免于兵权落入外姓之手。最大限度的保证我朱明天下之兵权,尽掌于朱家子孙手中,彻底杜绝了统兵武将篡位的可能”
朱元璋徐徐点头,当初分封诸王,他确实是这么考虑的。
“藩王之策的弊端呢?”
朱允坡顿了顿,语气忽然变得忧虑起来:“兵权都掌握在叔叔们手中,他们为孙儿保边疆,击外敌,叔叔们皆功在社稷,可是皇祖父,外敌入侵,由叔叔们对付,但如果叔叔们对孙儿有异心,不肯奉孙小儿为主。指挥他们麾下的军队掉过头来谋反。孙儿如何对付?”
朱元璋闻言眼皮飞快的跳动了几下。叔们对他的忠诚是天日可鉴的,不可不识好歹云云”
可是今日御花园里朱柑对朱允烦的不敬。却给朱元璋狠狠的敲响了一记警钟。
联的儿子们,真的忠诚吗?现在他已不敢肯定了。
怀疑与猜忌,如同在纸上打翻的墨汁越浸越深,延绵不绝的蔓延,渗透,”
从朱猪对朱允坟不敬的那一刻起,藩王的忠诚便开始在朱元樟心中动摇,怀疑。他忽然觉得,这么多年来,他做了那么多,付出得那么辛苦,留给子孙后代的江山却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般牢不可破,相反,这座江山隐患良多,危机四伏,而这些隐患危机的源头,竟是他分封各地的皇子们!
难道自己死了以后,唐时玄武门之变的惨剧会在我朱家子孙的身上再次重演吗?
骨血相残,这叫朱元璋情何以堪!
定了定神,朱元樟深深的望着朱允坟,把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又扔了回去。
“叔叔们若不愿奉你为主,你当如何处治?”
朱允坟对这个问题似乎早有答案。他挺直了胸,坦然答道:“其一,以德收其心,其二。以礼束其行,其三。削减封地,其四。改封异地
朱元璋认真的听着,忽然道:“如果这四条都行不通,你的叔叔们仍旧要反呢?”
朱允坟眼睛直视朱元璋小目光中一片坚毅,凛然道:“他们若反,那便反吧,孙儿该做的礼数都已做到,叔叔们若还执迷不悟,孙儿也只好拔刀相向了!”
朱元璋听了之后良久不语,眼睛缓缓闭上,苍老的手指漫无节奏的敲击着龙案,似乎在评判朱允坟的应对之策。
许久之后,朱元樟睁开了眼,道:“得道者多助,这几条应对之策不错。无论礼数,还是大义。你都站住了脚。若真实施出来。你的叔叔们纵是起兵反你。恐怕也是师出无名,天下人不会站在他们那边的,这些应对之策是你想出来的吗?”
朱允坟一楞。随即面带赧色的摇摇头。
朱元璋瞧着他微红的面孔,顿时了悟:“是黄子澄想出来的,还是萧凡?”“是萧凡。”朱允坟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萧凡”朱元樟神色不定,手指在龙案上轻轻敲着。喃喃自语道:“弱冠小儿,竟对时势把握得如此精妙,联莫非还是小看他了?”
朱允坟走出武英殿时,神态已经变得很轻松,他感到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心中的隐忧也淡了许多,他对皇祖父有着一种盲目的崇拜,他觉得不论任何事情到了皇祖父手里都能轻松解决,藩王之策
出了殿门,外面的阳光微微刺眼,朱允坡眼睛眯了一会儿,慢慢睁开时,却见门口处,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