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恶毒 (第2/3页)
。
车队在一种沉默而怪异的氛围中继续前行,稍显漫长的车程结束之后,车队停下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原野,瑞士与法国交界的侏罗山如同一条弧线一般,勾勒出平缓的新月状俯冲带,使得山脚下风调雨润,农田阡陌,搭配袖带一般的澄清河水,颇有种古早时期田园牧歌的韵味。
然而,无论是从suv上下来的数百名物理学家,还是各国特使,都没有心情欣赏风景。
他们关注的不是地上农田,而是地下100米处,那座被称为lhc(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粒子加速器。
专家们面色肃穆,在lhc的地表建筑物门口接受安保人员搜身,依次乘坐电梯,下降到了地下空间。
很快,人员聚集,被邀请而来的宾客们站在地下大厅中,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很荣幸,各位能接受我的邀请,赶到这里来参观一场实验。”
李昂的声音在台上响起,他审视着下方。
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多、最顶尖的物理学者,如果将人类探知世界的行为比作登山,那么他们无疑是最贴近山峰的人。
“接下来,我将为各位展示一下,智子的存在。”
——————
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粒子物理学者的圣地。
有着三千名全职员工,有着来自八十个国籍、代表500余所大学机构的6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据了世界上粒子物理学圈子的一半。
而李昂则邀请了粒子物理学圈子的另一半——作为齐塔瑞精准扶贫项目的推动者,他有这个能力。
现在,他就和这些最能够代表人类探究围观物质结构的研究学者们,站在lhc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观测平台上,透过落地玻璃,向下俯瞰那座庞大无比的ats回型lhc实验装置。
这台长46米、宽25米、高25米的ats探测仪,曾在2012年7月4日,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也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的一种。
而现在,它将重新开动。
“开始吧。”
李昂朝着lhc的负责人点了点头。
在隧道首端,高压气管开始徐徐释放氢气,并将遵循无序震颤规则的氢原子转化为等离子态的单个质子,输出至linac直线加速器中。
很快,这一长串质子流被排入质子同步加速器的环状真空轨道当中,随着磁场加强,粒子流越转越快。
这还不够,小型的环状真空轨道不能满足质子流碰撞所需的速度,因此直径为2200米的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开始接受质子——这群质子流被分流,分成两束,围绕圆环继续旋转。
两束逆向旋转的粒子流隔离在两道环状真空轨道中,长达36.6公里lhc设备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从质子同步加速器中吞食质子流。
连续三次的加速,让环状真空轨道中的两道质子流(每道粒子流中含有数以百万计粒子)以将近将近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疯狂奔跑着,相当于一秒钟在周长为26.659公里的隧道内奔跑11245圈。
最终,蕴含着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发生了碰撞,相当于十倍太阳中心温度的高温骤然产生,又在转瞬间熄灭。
站在观测平台上的所有人,无法穿透那厚重的金属结构,看清楚环状加速轨道中发生的一切,他们只能抬着头,看着空无一物的屏幕,同时小声交谈着。
cern每天都在干这样的事情,把粒子加速至光速,相互碰撞,期待能够产生什么新奇的东西。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试图从两道对撞粒子流中找到新粒子,如同在相互碰撞的倾盆大雨中,找出一滴颜色稍有些不同的雨水那样困难。
cern的工作人员们已经习惯了失败,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次试验,也未必有一次能给出不同。
无序,混乱,才是粒子对撞机所展现的常态。
人们在等待着,而观测平台上的李昂,则保持着淡漠。
漫长的等待之后,结果出来了,cms、alice、ats、lhcb四台探测仪器,显示出令人大失所望的错乱图景。
没有新粒子,没有新规律,没有新发现。
“再试一次。”
李昂打手一挥,下达了决策。
cern的工作人员们面面相觑,负责人挠了挠快要谢顶的脑门,“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