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三百六十三章 以夷制夷 (第3/3页)
**人来到了异国他乡,在异国他乡搞政治那就不能想咋来就咋来了。无论阿富汗还是印度,亦或是海湾国家,中国人到了这里,当地人都会将中国人视为侵略者,因此民主矛盾是首要矛盾,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暴力冲突。如果此时搞苏联那一套,将当地的资本家全部打倒,将私人企业收归国有,那么势必会引发资本家与当政者的矛盾。这对于想要尽快在当地站稳脚跟的**而言是十分不明智的。而缓和民族矛盾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快速地恢复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发展当地工商业,让土著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试想大家都一心奔钱看,谁还关心政治、关心民族独立的理想?正是在这种形势和要求下,方志敏和杨靖宇接受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毫不犹豫地在国内实施相关政策。
随着南华与苏联关系缓和,两国的经贸往来也愈加频繁。苏联从南华进口有色金属、设备、药品、橡胶,而南华的船厂以及大陆的船厂都在夜以继日地制造商船,可是新开辟的疆土需要的大陆移民数量巨大,而华人造船厂的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海外领土的需求,这就要求南华从苏联进口商船,另外苏联生产的飞机发动机价格便宜,质量、性能无法同后世的产品相媲美,不过猎鹰飞机、运5水上飞机这种性能的飞机还是可以使用的。南华运往苏联的货物一半靠海运,一半靠陆路,途经欧洲海上航线被英国封锁,禁止中国船只通过,所以南华商船只能将货物运送到西华的卡拉奇,然后再经内河船舶经印度河运至阿富汗的喀布尔。最后一部分货物通过水上飞机运至苏联,水上飞机无法装运的货物只能通过喀布尔至苏联的简易公路运输了。喀布尔由此成为连接中苏贸易的桥梁,全国各地的商人看到喀布尔的商机,纷纷来到这座城市开办宾馆、商店、运输公司以及娱乐场所。不到一年的时间,曾经死气沉沉的城市变得异常繁荣。
得益于英国殖民者的功劳,印度棉花种植业非常发达,张学良、阎锡山一开始就大力发展棉纺业,在各自的辖区内开办了好几家大型纺织厂。而德里政府起初也想重点发展纺织业,可是齐志宇请了几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到德里进行两个月的考察,与杨靖宇和主管工业的童长荣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最终说服杨靖宇和童长荣放弃纺织业,发展电风扇、自行车这两种轻工产品。迄今为止电风扇厂、自行车厂已经投产,打入印度市场。所生产的电风扇、自行车以新颖的造型、可靠的质量家喻户晓。南亚、东南亚、西亚都是热带地区,电扇的需求量很大,虽然很多地方家用电还没有普及,可是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小电厂,仅仅这些城市的富裕家庭就足够电扇厂开足马力生产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更何况南华正在各地大力兴建热电厂、水力发电厂。相信过不了几年,电扇厂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至于自行车那就更不用说了,自行车厂生产的永久自行车外观是借鉴后世西方所产自行车的外观设计,美观、轻巧,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