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传_第六十二章 名震东北 (第3/3页)
,五百多日军,此战名震东北,就连关内许多上层人士对此都有耳闻。二是,梨树沟东侧靠近苏联边境的地带,隔着边境线就是苏军的兵营,马原能够随时得到苏军的支持。当然第二点纯粹是忽悠。
李红光带着两百多抗联战士留在了山上,童长荣、杨佐青率领其余人员转移到了梨树沟东面靠近苏联边境的地方。马原提前数日到了那里,他从主位面的帝汶国带过来五千枚地雷,四十二辆报废的坦克,这些坦克被拆除了发动机等内部设备,就连履带和悬挂系统、炮管也被拆下去了,只剩下一个空壳子。这些坦克基本上都是从南越收购的美国或法国在二战期间生产的坦克,这些坦克被北越军队击毁,留在战场上接受风雨的洗礼,遍体锈迹斑斑,南越官员将它们运送到西贡,以废铁价卖给帝汶国,也算是物尽其用了。这些坦克的装甲平均在三四十毫米左右,足以抵挡日军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马原选中的这个阵地后面是一片稀疏的树林,其余三面都是一片开阔地,其中西面六七百多米处就是横穿珲春南北的珲春河。而南面十多里,北面二十多里则为珲春河的两条支流,也就是说这个阵地被河流从三面包围,东面又是华夏与苏联边境线。日军只能渡过河流然后才能向抗联阵地发动进攻。
马原从主位面帝汶国借来一辆挖掘机,自己亲自操作,挖掘出许多土坑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地道。他将那些坦克用挖掘机拖进土坑,只露出炮塔部分,每三辆坦克为一组,每一组的三辆坦克的射击孔间隔一百二十度,坦克内的机枪火力能将三百六十度范围内的敌军全部打成筛子。十二组坦克阵地组成一个大大的环形,而这个圆心位置是三个大圆套小圆的战壕,圆形战壕之间以交通壕相连接,三个圆形战壕又以交通壕与各个坦克战壕相连接。整整忙活了七天,马原才把阵地弄好,回到主位面还挖掘机,马原从帝汶国买到两千套防化服和五万枚地雷带过来。抗联来到这里,看见那些坦克自然十分震惊,众人草草吃过饭,不顾满身疲劳,开始在阵地内外埋设地雷。埋地雷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马原在抗联战士中挑选了一百多名胆大心细的老兵,教会他们埋地雷的方法,然后这些老兵就按照马原画的地雷阵开始埋地雷。印第安战士和伪军俘虏负责挖坑,他们挖好了坑,老兵们就把地雷放进去,严格按照埋地雷的操作要求一步步将地雷布设妥当,整整干了三个白天才把地雷阵弄好。
其余的抗联战士也没有闲着,甚至童长荣、杨佐青、李红光等抗联领导也抡锹挥镐干得大汗淋漓,战壕里需要挖许多防炮洞,防炮洞需要圆木支撑,顶部还要铺几层沙袋,这样才能防住日军炮弹的打击。日军使用重炮的肯那个性不大,因为珲春河以及两条支流上没有供日军重装备通过的桥梁,唯一担心的是日军会从朝鲜机场调来轰炸机轰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