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诗词歌赋谁怕谁 (第2/3页)
静思索起来,写一首诗不难,但要有意境有神韵就没那么容易的。很多千古名诗,都是有感而发,妙手偶得。李正似乎信心满满,只是稍作思虑,便提笔书写。苏瞻倒不是很急,反正比的是意境和内涵,而不是速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直闭目沉思的苏瞻终于提起笔,冥思、成诗、书写,一切喝成。诗词,很多时候不是韵律,而是立意,所要表达的东西,决定了这首诗的层次,其次才是语句之优美。纵观千古,那些源远流长的诗词,能一代一代传诵下来,首先是因为诗的表达力直透人心。
两首诗放到沈应元手中,沈应元很聪明,并没有直接判定答案,而是将诗朗诵出来,让院中之人来做评判,他只负责最后统计打分。不得不说沈应元很聪明,这样做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得罪人,院中不是花魁行首,就是学院顶尖学子,也乐得做评判。
铁峰中断寺门山,刀枪环顾幽云间。
大风飞卷惊鸟兽,万花丛中起波澜。
首先便是李正的诗,当这首诗读出来,大家也有些释然,怪不得李正提笔就写,原来早就有底子了。这首描写嵩山俊伟险要,以武名扬天下的诗,可谓是大气磅礴。一座雄峰立于少室山上,寺门打开,院中武僧手握刀枪剑戟,仿佛云中天将。一阵狂风吹起,山林中鸟兽四处奔腾,气势浩然,百花盛开,生机盎然。一首诗,叙述着嵩山的雄壮。
李正此诗一出,惊叹者颇多,那位站在二楼观台上的陆大家也欣然一笑,一双妖冶的桃花眼水波流转,勾魂的看着苏瞻。李正的诗已经如此不凡,那苏立言的呢?哼,陆大家可还有些生气呢,刚刚如此展露魅力,这个苏立言却恍若无物,实在让人着恼。
沈应元见第一首诗品味的已经差不多了,适时的拿出了第二首诗,他如同往常一样带着淡淡的笑容,“倾心等人人不来”
只是第一句,院中众人已经一脸茫然,不是以山为题么,这第一句诗可跟山沾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